小别姑苏
首页 > 小别姑苏 > 浏览文章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日期:2023年02月27日 浏览: 加入收藏
作者:小别姑苏
文章导读:改命方第三部,囊括子孙成才和教育的点点滴滴

章节目录是的这篇文章就是这么长

前言

第一章 为什么说三岁看老

第二章 先天和后天

第三章 平行宇宙里的小明

第四章 科举观念的古往今来

第五章 我们对成才的误解

第六章 精英化教育的必然趋势

第七章 人生而不等,如何谈公平

第八章 读书依旧是提升个人层次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

第九章 学运的重要,半空折翅和绝地逆袭

第十章 把所有资源押注在孩子教育上的风险

第十一章 调整要尽早

第十二章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前言



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


不但长,还很压抑,所以写完后甚至连我自己都不想再读一遍。


但你要是收藏并且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即便不能改变你自己的命运,也能改变你子孙的命运。


不喜欢阅读长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点退出关闭了,如果你选择读下去,那么也请你一个字一个字仔细地读完后再发表感想。


这是笔者“改命方”系列的第三篇文章,前两篇分别是:

《想暴富?功名利禄离你有多远?》

《想幸福?优质婚姻离你有多远?》


前两文刊发后,很高兴看到不少易友因为文章内容产生共鸣,改变了一些固有观念,有人说,先生,你的文章适合反复阅读,常看常新,每次心中不快,看下你的文章就能平心静气了,而且还能读出以前没想到的东西来。


祝贺这些朋友对于命运之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也有反对笔者观点的言论,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一部分人有价值的事物,必然对另一部分人造成损害,对与错、光或暗都只是相对视角下的立场,唯一性的真理只有宇宙客观规律,我们叫这些规律为“大道”,道不可言,能叙述出来的当然会有立场,有立场就带来了反面立场,这是很显然的事情。


而且,对与错的性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发展,人开智,社会文化融合,立场也在不断变化中。


比如奴隶制社会还用“人牲”祭祀,母系氏族社会女耕男织,少数民族女性走婚,一妻多夫;某个特殊年代全民高呼造反有理等等,换个时代来看,这绝对是错的,但是身处时代者即便不认为这是正确的,也都习以为常,甚至乐在其中。


但是我们发现,在漫长的文明演变进步过程中,有一些东西,一些内涵只是更换了一件外壳,王朝更替,时代发展并没有给这个事物的本质带来任何变化,一些的改革举措都像是换汤不换药,深挖细掘、抽丝剥茧后,还原在我们面前的事物本质,与诞生之初如出一辙。


为何这些事物能抵御岁月时代变迁的侵蚀?如果说事物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孩童,随着营养吸收,孩童会越来越大,不断变化,我们叫这个为“成长”,如果事物要长期保留在一个固定形态上,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已经到达了成长的极限,好比人到了20多岁,个头不会再长高了,五官不会再有大的变化了,不会说你换了件衣服,别人就不认识你了。


于是乎,完成成长目标极限的身体,只会逐渐迈向衰败,衰败的周期,取决于维护健康的投入和手段。


这类事物中,就包括我们的教育现象。


本文就来剖析一下中国人的教育现象本质,分析一下人受教育成才的因素,写给所有关心子女教育的父母,和未来的父母。


为什么说三岁看老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笔者虽然研究国学和易学领域,但是熟悉我文章观念的朋友都知道,我并不是“宿命论者”,易学是一门研究规则的学问,拨开玄学外衣,其实就和我们现代的社会学,人文学,心理学,金融学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易学建立在更高一层哲学视野基础上,你可以从易学中找到社会文化、心理变化、经济发展等各种门类的分支。


笔者对于易学的理解,详见《谈谈易的本质和正确的易学态度》一文。


所以笔者分析事物的角度,也是建立在世界大规律基础上的论述,是分析大部分处于同一个规则体系下的人事发展,而不是告诉你那些罕见的,独特的案例和现象如何产生。


对于人这个社会个体来说,存不存在“命运”?笔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不要把命运看得多么玄妙,一个灯泡出厂的时候就有了使用寿命,钢铁在空气中会氧化,机械设备会报废,这就是命运。


对于上述事物,所谓的命运分叉无非是,灯泡可能在使用寿命到来之前,被打碎损毁了;钢铁在被腐蚀殆尽之前,被回炉重造了;机械设备得到很好的保养,远远超过预期使用寿命了。


对于人类如此复杂的生态行为,所谓的命运自然更加难以预测,但是,这仅仅是“难”,并非“不可预测”。


甚至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简单行为干涉,哪怕不使用命理学来分析,只用人类总结的文化经验来推测,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比如:过度肥胖的人大概率三高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所以有了“千金难买老来瘦”这句话;溜须拍马,习惯看人脸色行事,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放弃自己的原则,这种人也不会是个有德之人,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人是群居生物,个体又会受到群体的制约和影响,所以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很多流传下来的俗语和命理学的断语性质一样,其实都是一种规律总结,也算是对于人生命运的一种浅表的预测。这些俗语之中,就有一句“一岁看大,三岁看老”。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这句话也有一些不同的版本,例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或者“八岁定八十”等等,字句上略有不同,但是描述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小孩子很小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东西,就决定了其人一生的习惯、表现和成就。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相信很多人心里是不以为然的,甚至会翻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俗语来反击。确实,这句话的中心思想并不能概括全人类的成长表现,必然存在大量的案例证明这句话的错误。


然而我们之前就说了,我们讨论普遍现象,用个别现象来反对普遍现象是不科学的,况且,那些小时了了的案例,或者浪子逆袭的案例,是不是真的能反对“三岁看老”这句话,还有待商榷。


可以确定的是,每个人身边都会有类似于“小时了了”的实际案例,可能你某位亲戚的孩子从小就是钢琴十级、参加国际舞蹈比赛,最后大学毕业当了一个普通的私企职员。或许你朋友的孩子智力测试高达148分,从小被视为家庭的希望,但是最后连大学都没毕业。


这些案例似乎都在证明着“小时了了”这句话的正确性,那么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应该会有很多有名的典故和案例来为“小时了了”添加证据吧?


然而,事实上,你查询历史记载,能用来成为这个成语例证的,无非就只有两个。


一个是作为成语出处的孔融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孔融在少年时就展示了出色的智慧,却被中大夫陈韪满不在乎地评论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结果少年孔融听闻后,当即反驳:“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一句话就把陈韪顶得话都说不出。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后人提及此处,必会附和说,孔融最后因为忤逆不孝,被曹操杀掉了,确实是“小时了了”。


可笑的是这孔融如何触怒曹操引来杀身之祸,和小时了了有啥必然关系呢?孔融本身的学术和事业成就谁可说他低了?


同样用来作为例证的另一个 典故,就是王安石写的一篇散文《伤仲永》了,说有个普通村民家庭出身的神童名叫方仲永,5岁的时候还没接触过书写阅读,突然有一天他哭着喊着和父母索要,他父亲讶异之下,就去向邻居借来书给小方阅读,谁知道,方仲永看了后,立即写了一首诗,文采和道理皆是不俗,于是神童之名传开,有人花钱来向神童求诗,方父发现这可是一条生财之道啊,于是领着方仲永每天拜访各处赚钱,神童没时间学习,年龄大了后,这种才能从身上消失了……


诶,这文章不是抨击错误的教育方式的吗?和小时了了有必然关系吗?甚至说,如果方仲永出身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农户之家,而是注重教育的书香门第,这份才能在小时候得到培养和巩固,很难想象他未来的成就大小。


这同样也不是带着必然性的有力证据。


查阅历史上有名的“神童”,曹冲、东方朔、甘罗、谢道韫、解缙、元嘉、房玄龄、李贺……,很遗憾,虽然有不少神童后来的下场都很惨,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的成就,甚至名垂青史。


比起这群人达到的社会地位、名声、成果来说,悲惨的下场更多只是在反应一种人格缺陷、或者运气使然。


于是我们也可以推测,三岁看老出现的例外,为何不可以同样是“运气使然”呢?


譬如明朝大忽悠沈惟敬,一个市井出身,当过海贼的混混,最后成为万历朝中日朝鲜战争结束的推手。


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放牛出身,当过和尚,职业反贼。


这种成就具有不可复制性,偶发性,无法解释,所以有时候甚至被看做是“天命所归”。


“三岁看老”的核心思想是,从孩童小时候的行为、习惯、成绩上就能看到他未来的成就高度,然而我们反思一下,难道小时候穷苦、顽皮、没有接受教育、就应该看做是“没有智慧”、“没有好的习惯”、“没有追求”、甚至“没有运气”吗?


朱元璋全家在饥荒中饿死病死七七八八,而这个没啥特别的小孩却在那种兵荒马乱、天灾人祸横行的环境里生存了下来,这难道不是“运气”或者“实力”,至少这个贫苦少年的求生欲望和手段强过很多同龄人吧?至于其他的,我们无法通过史书的只言片语来揣度这位农民皇帝的孩童时代,自然没有资格评论说他不符合“三岁看老”。


当我们把自己的观念和认知带入到这一句话中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神童,那些我们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天才,5岁能背诵圆周率后面一千位了、6岁钢琴十级、8岁四书五经全文背诵了,而这些神童长大之后的成就就平平无奇了。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那么你就应该好好思考下,这些我们看到的“神童”和原生态的“神童”有啥区别呢?他们的这些成绩,能为“小时了了”这四个字代言吗?


显然,问题出在语境上,三岁看老,那看的是孩子的什么方面?小时了了,又是和哪些人在相比?


现代人习惯于将孩子的学习能力等同于“能力”,说孩子优秀,必然先提及孩子的学习成绩,班级前三啦,全校前十啦等等,然后别人就会羡慕不已夸赞说,你生了个牛娃,孩子父母也会沾沾自喜。


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学习能力是能力中的一种,但是绝对不能替代能力的概念。翻看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各朝各代参加科举金榜题名的状元、探花、榜眼,我们甚至一个名字都叫不出来,他们的辉煌似乎在金榜题名的那一刻就终止了?以至于很多人会拿出李时珍、唐伯虎、沈万三、吴承恩、蒲松龄等落榜生的事迹来强调,学习能力并不能代表个人成就。


这只是一个错误的印象,事实上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还真就是状元,然而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出名之处并不是因为学习能力或者考试能力,比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的文天祥,气节撼天动地的民族英雄;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诗人王维,是状元;书法大家柳公权是状元;一首临江仙被刻印在《三国演义》开篇的明代大才子杨慎是状元,就连编撰《紫微斗数全书》的罗洪先祖师都是状元……


状元人数自唐朝开科举到满清覆灭,只有600人,其中于国有功、著书立说且史书留名者大有人在,反观史上千年来亿万落榜生里,出现几个名人呢?


所以中国人的父母,将孩子的学习能力看做是能力,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唐以来,就已经将人的成就高低划定了范围,读书出仕必然是最高追求,直到现代仍不例外。


所以“小时了了”,指的其实就是读书能力、知识水平、逻辑能力、应变能力,也指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类与文化、才学有关的所谓“大雅”之事,这是社会价值观决定的。如果一个小孩六岁时候就能举起五十斤的大石,这是天赋异禀吧?但是可能只能得到一个“好庄稼把式”的盖棺定论。


东亚地区包括我国有个“抓周”的习俗,抓周又叫试儿,是一种初级占卜技法,幼儿一岁的时候会将各种小物件摆放在小孩面前,任其抓取,抓到的物件代表了孩子的发展方向或者爱好。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这是“一岁看大”的由来,周岁的孩子尚不具备完整逻辑思维,抓取的物件和颜色全凭天生喜好,以此来检验孩子的爱好确实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当然,由于传统抓周的模式限制,物品有数量限制,孩子能接触的范围很小,东西摆多了,小孩够不着,摆少了,又不能涵盖各种领域,所以这种占卜的准确性是模糊的,更多是一种期待孩子顺利长大成人的仪式了。


再看“三岁看老”这句话,涵盖的范围就广大了许多。


古人说的是“虚岁”,三岁指的是二周岁,现代大多数二岁的孩子才刚开始蒙学,甚至说话都还不利索,所以这个三岁应该是一个虚指,表示在开智之前的幼儿阶段。在这个阶段,尚未开始学习,显然不会将学习能力作为一个主要指标来看待。


那么我们能从幼儿身上看到什么呢?


很有意思的是,在我们命理学中,对这个阶段也有一个总结性的称呼——“童限”,童限指的是在命理学禄命术中,尚未起运的年龄。


在四柱八字和梅花易数中,都会有一个起运年,紫微斗数中自2-6虚岁起运,人人有别,有的人6岁开始走第一大限,有的人2岁开始,在正式进入人生大运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孩童要接受来自父母子女、田宅宫的重大影响,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孩子的运势好坏,主要来源于其父母家庭的影响。


从紫微斗数中童限的起法也能发现一点东西,“一命二财三疾厄,四妻五福六官禄”,是说1岁看命宫,2岁看财帛宫,其中我们发现命盘的夫官线和财福线正是父母宫的子田线和父疾线。


父疾线主管区域中有遗传基因和健康状态,子田线则是家庭子女的吉凶和对待状态,以此可以佐证笔者关于童限受到父母子田运势影响的论断。


不管是“一岁看大”还是“三岁看老”,都无法脱离一个基本点,那就是都是在以一周岁为命宫,抓周以抓取物件当做人一生的倾向,而童限的一周岁正走在命宫。两种模式不同,但是表现的意义是相同的。


可以说,命宫代表了人的一生吉凶祸福,性格倾向,层次范围,喜怒哀乐。紫微斗数中论命,不管论财官妻子,吉凶病夭,都离不开命宫这个主体。


恰好的,这个命宫同时也正是人生的第一个大限,或者叫大运,揭示了人生起运第一个十年的状态。


那么反过来想想,是不是也可以认为,人生第一大限的十年经历,同样也可以推断出命宫的吉凶、范围、量能、状态呢?


如果说命宫就是人一生的概括,第一大限又是命宫的概括,那么,三岁看老这句话也确实是正中要害啊。


这个结论,至少在命理学中是完全成立的。


如果我们假设三岁看老是确实的、真实不虚的,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很小就表现出过人的知识水平,但是长大后反而没有什么成就;为什么有的孩子从小顽皮成绩普通,初高中反而逆袭名列前茅呢?


这就又回到刚才的话题了——三岁看老,究竟看的是什么方面?


人的能力起点和上限都各有不同,这是不可否认的,有的人体力好,有的人脑力好,有的人情商高,有的人天生有艺术天赋。


而在一定的范围里,很多本不具备特长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可以通过锻炼来实现,中国人很早就知道这个秘密,所以有个成语叫“笨鸟先飞”。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比如想要连续做50个俯卧撑,先天优势的人不需要经过任何锻炼就能轻松完成,但是身体素质不佳的人,通过锻炼、训练,也能完成,所以在一个比较基础的范围里,勤能补拙,大量训练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


当你将这个范围拉大,上限提升,比如说连续做500个俯卧撑,这时候就会发现,有些人再勤奋、再刻苦训练也无法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达到这个目标,甚至因为训练造成自身的伤病。


其他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样,在一个范围内,通过锻炼和勤奋可以让人达到这个范围的顶点,但是一旦范围上限提高了,差距就出现了。


这时候就无法再用笨鸟先飞的模式了,只能期盼“龟兔赛跑”的运气了。


最最关键的一点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通过强行训练得到的能力和天赋能力是有区别的,每个人的整体量能有大有小,能使用的能量也是有限度的,过度开发脑力不仅是消耗大量用于其他能力培养的时间,还会带来损伤。


人身体素质跟不上,强行锻炼身体会带来损伤,同样的,强行开发大脑也会损伤。


于是就出现了上文提到的状况,小时候能力出众,长大后泯然众人也。


反过来也就可知了,后阶段逆袭的孩子,不一定说他学习能力出众,至少来说,他没有达到脑力饱和的状态,毕竟高中知识对于整个知识体系来说,范围依旧还是很小的一部分。


这些人为何会到了初三、甚至高二、高三才会开始“逆袭之路”呢?


很简单,刚才提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运限起运年是不同的,有的人6岁起限,于是16岁才跨入第二大限,正好上高中,如果说第一大限的运势让他无法专心学业,而第二大限的运势却是学运爆棚,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这就是俗称的“开窍了”,但是很遗憾,很多本有机会“开窍”的孩子,因为父母错误的选择和教育观念,连高中都读不上,那也就谈不上什么逆袭了。


逆袭这种事情,并不普遍,需要很多因素的配合,并非是只要等待转运就一定可以实现的。在没有运势配合的情况下,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都符合“三岁看老”的论断。


具体来说,就是把“三岁看老”理解成孩子走入第一大限的各方面综合状态,视作一生的浓缩缩影,原因是第一大限就是人的“命宫”所主。那么通常来说,人走第一大限就已经开始有运势能量影响了,并不完全是命的主导因素,我们究竟能从哪些方面来判断人一生的投影呢?


显然,我们需要认真看待的部分,主要是与“先天”有比较紧密联系的部分。


这个概念理解起来不容易,简单理解的话,可以认为“命”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先天因素”、而“运”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后天因素”。当然就算简化成这样,很多人还是不清楚哪些部分是先天因素为主的,哪些部分是后天因素为主的。




先天和后天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命学里有句俗语:“一命二运三风水”,命运两个字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概念。通常我们理解为命是先天基础,运势后天境遇,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常有人混淆两者的概念,其中不乏很多职业命理师。


比如有命师声称可以帮人“改命”,渲染得非常玄幻,对人表示为了干这一票生意代价不菲,会折寿多少年云云。


也有风水师和人说,阴宅祖坟不好,需要迁坟、种生基来实现改运。


其实这是错误的混淆概念,混淆了命和运的本质。


先天就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根基。


比如你的血缘、家庭成员、遗传基因、亲人的对待、出生家庭的贫富贵贱、相貌和身高的基础、智商情商、性格特质……


如果说改命,那就是将你的存在抹去,将你换成另一个独立个体,生而残缺的人,如何改命?生而贫困之人,要改命恐怕也不是穿梭时空能解决的了,就算回到过去你也无法选择你的出生家庭。


所以说命不可移,包括上面提到的祖坟,是构成人“命”的一个基础,因为阴宅的作用已经体现于你的出生环境、基因优良、性情样貌,自你这代改动阴宅,无非只是改变构成你后代命的条件之一。


有原则的风水师当然会告诉别人,阳宅才是涉及到“具体运势”的部分。


如果用更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解释风水对于“命”的作用,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你出生在江苏、河南,你的学习成绩没能考上二本,但是出生在北京的人,同样的成绩就上了名校一本专业。


于是冥冥中成了一个命中注定的结果,有的人甚至抱怨,如果我出生在北京,那么我就不是学渣,是学霸了!


很遗憾人生不存在假设,因为环境就是左右你命运的条件之一,出生的环境不也就是你的祖辈选择的“风水”环境吗,一个更为广义的“风水”概念。


有的人对此意见很大,认为自己的能力,在河南、山东、江苏参加高考失利,但是分数足以在部分城市考上一本大学。实际上这些人都忽略了一点,如果你的出生地在那些可以所谓的“低分录取”环境,你也依然考不上一本,因为你的生活和学习轨迹会受到当地的风气、环境、观念影响,你的表现在命理中是一个恒定的表现,假设有个和你同八字的人,你出生在江苏,他出生在北京,抛开风水、父母层次等其他先天因素的不同,只论学业学运上的表现,两人的境遇也应当是完全一致的。


命理中确实会有一部分特殊情况,比如考运正好在方位上处于命主最困难的位置,如果换一个生旺助力的地区能让考运改善不少。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先天有这种运气,且被把握住,而且家庭还有能力帮助他换一个考试环境的人,相当的少,但是方位确实是对学运会有影响的。


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一种方式,在河南江苏上学,去新疆西藏高考,所谓的高考移民就是一种比较明显的表现形式。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所以先天和后天也要考虑一个环境和区域的范围,而不是一个量化的指标。比如西北山区里的小孩五岁能背唐诗三百首了,其天才程度不亚于一二线城市三岁能背诵全唐诗加宋词全集的孩子。


而且由于整体教育观念、环境、氛围、父母学问层次的限制,前者甚至比后者更难产生。

先天更注重在一个相对范围里,这个孩子出生前就已经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各种条件。例如说家境富裕,就不能以资产数目来区别,大家都清楚北京5套房和新疆5套房的估值差异是天地之别,但是只看这5套房在其当地的价值,两者就没有啥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会产生一种现象,在当地老家可以达到小康,生活无忧,一年出行旅游两次的家庭,变卖家产去一线城市的话,可能一套房都买不起。


这并不是个人层次差异,而是地区层次的加成作用。


很多北漂工作、生活很不如意,看看他的基本命盘层次不差,其实就是地区差异,属于越动迁越破败的格局,如果回老家发展可能会过得很滋润。


地区的差异对于个人的发展会产生固定区域外的影响,也就是说,同在一个区域里出生成长的人,相互之间的差异就需要其他先天因素对比,你能读得起国际学校,他只能在公办拼杀高考;而一旦跨出区域,就会体现出地区加成的作用,比如同样准备考北大,江苏考生的难度远远高于北京考生。


排在地区、风水助力之后的,应该是遗传基因,而且抛开地区这个大规则体系的话,这种传承而来的先天条件并不会因为地区产生差异。由于遗传来自父母和祖辈,所以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父母的状况。


遗传是基因和传承的统称,决定了一个人的相貌、体质、智商等先天因素,还有家庭财富层次、父母的观念、学识、亲密度等先天条件。先天会决定父母愿意花费多大精力,用什么方式教育子女,决定了子女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和对待方式,而这些因素和条件,则是一个人三观、生活学习习惯形成的基础。


智商和体质、体能、特长决定了学习能力,反应能力,我们将这些影响学习能力的条件统称为“学力”。学力高低并不是学习成果的唯一决定因素,但是决定了起点和学习资源的分配是毋庸置疑的。


先天所拥有的一切,并不一定能持续一辈子不贬值,不破败。决定先天作用大小以及作用时间的,叫“运势”,也就是“后天因素”。


比如相貌会衰老,遇到事故会毁容;健康会受到后天环境影响导致疾病;财富会贬值、破败;父母也不能陪伴一生,甚至有的人很早就会失去父母,这与父母的层次并没有关系,但是失去父母后,你的先天层次也就贬值了一大半,因为我们上面分析过,童限的成长来自于父母同期的子田运势。


但是作为子女,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影响父母自身运势走向的,这是个人不能控制,无法选择的,所以这种状况,例如父母身故、离异等,即便这并不是先天基础,好比人先天健康,四肢健全,但是在幼年遇到事故,双目失明,这类情况是后天因素吗?


按照笔者的经验,有一些在人出生后才发生变化的状态并不是“后天因素”,这类情况很多,简单来说,所有能从四柱和紫微斗数“天盘”分析出的状态,其实都属于“先天因素”,其中的区别是,一部分在人出生前就确定好的条件,叫做“先天基础”,另一部分在出生后才发生的状况,叫做“先天类象”。


我们可以从紫微斗数天盘中阅读出非常复杂的信息,人的情绪发展、性格倾向、婚恋趋势、潜在疾病、社交环境、学业上限、子女状态、财富层次、事业类型……


有的人就感到奇怪了,这么多信息都不是后天因素影响的吗?


是的,后天运势只能在先天框架下面起到影响力。


把一个工厂生产的两台一样的设备,一台放在户外风吹日晒,一台包装好放在防氧化的封闭仓库里,过上十年后,看一看两台设备的状态。


这时候,设备还是那个设备,但是保养好的一个依旧如新,户外闲置的一个生锈损坏。这种后天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就是运势力量。


同样的,如果命决定了一个人先天精神承受能力不好,但是在这个承受范围里,运势可能会有四种比较明显的干涉方式。


1. 运势让你时常触及甚至超过精神承受力范围的事情。

2. 运势让你较少遇到超过精神承受力的事情。

3. 运势让你从不遇到超过精神承受力的事情。

4. 运势让你所有遇到的超出承受力的事情,最后都能转化成可以接受的结果。


于是受到运势干涉的人,或许能平安喜乐一生,或许会意志消沉,或许会受不了打击而崩溃。


如果一个人先天带有伤病的这个程序,运势的作用能让你引发伤病,或者避开伤病。反过来的,如果先天并没有携带这组伤病的程序,运势再怎么走,也不会发生伤病。


如果你先天的基础让你擅长语文文学,但是运势的影响,可能会让你选择从事更容易赚钱的理科。


先天的环境让你择偶标准是范冰冰,但是运势可能让你身边只有凤姐。




平行宇宙里的小明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怎么来理解运势这个概念呢?运势其实就是环境 + 能力的综合表现。


我们用平行宇宙的概念来举个例子。


假设A宇宙和B宇宙的生态节点是一致的,所以两个宇宙中各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家庭。


A宇宙和B宇宙的小明从小性格内向,体弱多病,但是非常聪明,擅长画画,母亲异常严厉,父亲忙于工作很少沟通,家庭财产温饱有余,不及小康;这些条件构成一个简单的先天构架,当然真正的先天构架是非常复杂的数据集合,这里只是用于举例。


两个宇宙除了生态结构一样,其他都不一样,A宇宙的小明在三线城市的农村,B宇宙的小明在一线城市市中心生活。


在小明两岁的时候,两个时空的小明妈妈同时看到一条消息,说国家要改革中考了,以后中考3+3,考试科目增加,难度提高,未来十年后,只有30%的人可以通过中考,进入高中就读。


小明A的妈妈看了后很揪心,就和邻居大妈大姐唠嗑,结果周围的人说,你家小明这么聪明,周围哪个娃能比得上,还用担心这个?妈妈A想了想,确实是这样啊,小明A确实聪明,但是身体不好,还不如花时间调养身体。


妈妈B也同样很揪心,于是在小区里和邻居闲聊,邻居们说,啥?你现在才知道啊?XX号的徐妈妈都已经请家教了,XX号的王爸爸为了幼儿园学区,上个月就搬家了。妈妈B听了后,心神震颤,赶忙去上网查询,研究政策发展。


又过了两年,小明的宇宙到达了开始接受教育的节点。


小明A经常户外运动,加上妈妈A逼着吃营养餐,身体越来越结实,精力旺盛,因为内向,经常被别的孩子欺负,但是有个厉害的妈妈,会挨家挨户上门去骂那些欺负小明A的孩子,后来也就没人敢欺负小明A了,只是也没人和小明A一起玩了。眼看到上幼儿园的年龄了,妈妈A看了看周围,根本没有幼儿园,身边认识的人也没有送孩子去老远镇里上幼儿园的,太费事了。于是就随便买了几本蒙学的书,自己有空就教小明A一些基本的拼音和汉字,更多的时候是小明自己拿着笔在纸上乱画。


小明B在一年前就已经搬到了市里最好的小学的配套幼儿园学区,妈妈B为了买这套学区房,欠下一大笔房贷,原本温饱有余的家庭开始紧巴巴的,欠债的压力,让妈妈B更加专注小明B的教育,这一切都是为了小明B,如果小明B没出息,那不就是白做了这件事,白吃了这些苦了?所以小明B没有朋友,所有的时间都在早教、阅读识字。顺利入学顶级幼儿园,这是一家数学特长的幼儿园,入园就开始学习思维题,背唐诗宋词。


三年后,小明的宇宙进入上学的节点。


小明A进入家附近的公办小学,因为性子内向,没有朋友,平时课间还是自己写写画画,自得其乐,学习成绩在班里居前,因为身体结实,体育成绩也非常好,妈妈A很严厉地监督小明A的回家作业质量,但是课内作业很少,所以妈妈A十分关注小明A的礼貌和作息习惯,除此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管了。


小明B也没有朋友,进入了一家顶级的民办小学,同学家庭非富即贵,或者也都是和他一样天资聪慧的学生,学习成绩追赶得很紧,所以连课间时都在做课外习题,由于运动能力不好,经常生病,只有画画让他感到快乐,妈妈B给他报名了很多补习班,画画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在家里,妈妈B从不让小明B画画,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面,因此小明B的成绩排在全校的前列。


五年后,小明B考取名校少年班,进入初一课程的学习;小明A开始读六年级,因为学习积累的问题,小明们的学业水平产生了分叉节点。


这时小明A身高167,小明B身高163,因为吸收能力的关系,小明们的身高产生了分叉节点。


由于小明B的学习开销非常大,除了民办学校高昂的学费,还有各种不菲的培训班费用,小明B的爸爸更是拼命加班,忙得见不到人,妈妈B的严厉让小明B加深了孤独感,缺少社交也让小明B更加孤僻。


小明A的学习开销非常少,所以爸爸A换了一个轻松的岗位,但是却迷上了打牌,整夜不回家,妈妈A焦虑不安,对小明A更加严厉,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小明A也同样孤独,但是能通过画画排解情绪,减少孤僻。


14岁,小明A普通中学初二,小明B名校初三,两个小明在自己班级和学校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但是这年面对中考的压力,以及积累的孤独感爆发,精神更脆弱的小明B得了抑郁症,小明A则迷上了手机游戏,成绩同时下降。


两个小明先后以危险的成绩,勉强达到高中录取线,进入普通高中,两个妈妈则因为和爸爸长期疏离产生矛盾,没有完整的精力管教小明们,家庭氛围同样紧张,小明A无心学业,除了玩游戏,就是画画;小明B因为就读普通高中,脱离了身边都是学霸学神的环境,抑郁症缓解了,但是成绩也并不理想。


16岁,两个小明暗恋同班一个性格温柔体贴但是成绩很好的女生,内向的他们将这份爱慕保持到高中毕业。


18岁,小明B在一个普通二本大学学习机械专业,已经是大二,这一年国家改革高考,艺术类学校分数大幅降低,小明A由于长期以来积累锻炼的绘画能力,虽然考试分数不高,却意外地考取了一个重点一本大学艺术专业。


大学毕业后,小明A选择去小明B所在的一线城市,两个宇宙中的小明,在这一刻重叠了。


只是小明B毕业后,入职了一家国企,小明A选择了一家广告公司。小明的脑子好,工作能力很强,但是性格孤僻,两人工作数年都没有得到晋升机会。


这个一线城市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需要大量的广告企业,但是却在逐步淘汰原有的工业企业,小明A积累了一点资源,离职后开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小明B的专业在一线没有用武之地,只能随着企业搬到小明A老家的村子,但是受到企业照顾,做了部门领导。


一晃中年,小明A因为性格关系,相亲恋爱几次都失败了,小明B则在封闭式企业环境里,相亲的机会都没有。两个小明的能力受到学历和社交资源的限制,事业上都没有大的进步。


33岁,小明的宇宙进入命中最关键的一个节点。


这一年,有一个意外伤灾的程序被触发,小明A发生交通事故,小明B则在车间巡视时被零件砸中。


小明A身体强健,脱离危险,但是一条腿残疾了。


小明B身体虚弱,没能撑过去。


小明B的宇宙湮灭了。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两位小明虽然身处两个宇宙,但是命的根基和节点都是一样的,导致所有细微差别的其实就是运势,因为环境不同,积累的能力不同,在某个节点上就会产生“能不能意识到”,以及“能不能达到”的区别。


因为积累和观念的差异,运势会让命产生一些分歧,这些分歧可以表现在身高胖瘦、知识水平、观念、体质、精神状态、对待方式等等,但是这些分歧都限定在命这个大框架下面,在根本性,决定性的节点上,运势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是不能成为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命中小明应该双亲不睦,不会因为父亲的工作性质不同而产生决定性的变化。


精神孤僻,不会因为消遣方式不同得到缓解。


即便两位妈妈得到同一个讯息,但是因为环境资源和周围大众认知的不同,采取的应对方式就不同,也就是运势的力量触发了之后不同的行动,但是不管如何行动,都脱离不开实际“命”的限制。


该成绩优秀的时候,不管在一流民办还是普通公办,都是相对范围中比较优秀的那个。


该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不管是在初一还是初二,都会因为不同的遭遇精神抑郁。


该恋爱的时候就会求偶,该出行的时候就会迁居。


只是由于运势的干涉,会让节点触发后的发展情况不同,程度不同,方向不同,过程不同,却殊途同归。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时候运势会让“必然结果”转化成为一种趋势,比如小明A在那个最最危险的节点上,存活下来了,他的人生会按照既定的“命”和“运”继续前行,这一切只是得益于在起运初期,将本该消耗于书本学业的能量,用于强身健体了。


所以,虽然运势本身并无法修改命的轨迹,但是合理的调配运势,顺应运势,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当然,这个作用也只能是在“命”这个框架范围里的作用。


就算小明B抓住了入学资源,但是他的先天量能无法支持他得到更大的学业成就,再怎么调侯命运,也只是将学校的等级提升,同学的层次提升,无法将自己的智商情商提升。在一定范围里过度消耗能量,甚至带来了副作用,加重了精神上的压力。


于是我们确定了一点,运势其实真的是可以调侯的,因为运势无非是环境、观念和能力积累的综合表现。


原本成绩平平的村里娃小明A,因为绘画技能的积累,在国家推出相关减分政策时正好把握住机会读了一流的大学。哪怕小明B这时候也正面临高考,但是他没有积累这项绘画技能,他就无法把握住这个机会。


其实对于两个小明来说,运势施加了相同的力量,对于小明A,是好运势,而对于小明B来说,这个运势完全无用。


两个小明的智力能力天赋都一样,只是因为积累的不同,造成了运势的差别。


再看一些双商高能力强,且很努力的孩子,在高中大学期间除了课业,还考取了很多证书,掌握了很多技能,踏入社会的这一刻,不管社会风向如何,他们总能发挥运用出自己的能力,甚至可以横跨多个行业领域,于是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一路好运。


如果成绩平平,勉强读完大学,一穷二白进入社会,所学的专业恰好失去了市场需求,求职不利,薪水低微,哪怕他将专业技能学到炉火纯青,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于他们而言,这就是运势不利。


显然,这就让我们再次肯定了,运势无非就是环境、观念和能力积累的综合表现。




科举观念的古往今来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我们这篇文章讨论的是教育,所以关于命运的话题,我就不展开分析了,将目光集中于教育这个领域中。


中国人尊孔孟之道,儒家是贯穿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除此之外就希望著书立说,名留青史。


儒家文化深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春秋成书的《礼记》中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贵族阶层世袭罔替,不可动摇,于是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一直到科举制度形成,打破了官吏阶层的垄断,教育制度就此与官员选拔制度合而为一,教育选拔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成于唐朝,兴于宋代,是自唐朝开始,延续一千四百余年的制度。


科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原本血缘世袭制度,让社会中下层民众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施展才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通过一场考试就能实现这种身份的彻底转化,在发展缓慢的古代农耕社会,这是改变身份地位的唯一途径。


也因此,古代教育最终目标就是出仕做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哪怕不是金榜题名,只要读书出点成绩都能受人尊重,就算只是做了秀才,从此也脱离了庶人,甚至能见官而不跪,拥有一定的特权。


这个思想观念一直流传至今,考试选拔依旧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唯一渠道,哪怕废除了科举制度,我们也还有高考制度,其实换汤不换药,扒开外皮里面都是相同的。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朝代的科举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古代的寒门鲜少有能坚持读书的,哪怕有机会坚持读书,也没几个能凑足赶考的盘缠,哪怕众筹出盘缠,能够赴京赶考,寒门学子的见识学问也鲜少有能超过贵族阶级的。


于是造成一个问题,富裕的地区文化水平,教育水平高,苦寒之地怎么也赶不上,某朝甚至出现一科考试,中举者全部都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的局面。


这个事件就是著名的“南北榜之争”,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北方学子联名上告主考官刘三吾舞弊,偏袒南方人。


朱元璋为平息北人,将涉案官员流放甚至处死,重新考核录取北人,此后在整个明朝,科举就演变成南北分榜考试,相当于高考没有全国卷,分成了南方卷和北方卷,两份试卷的难度自然是不同的。


于是我们也很容易联想到,当今的高考制度下的全国卷和地方卷分考的模式。很多人为高考不公平而喊冤,觉得地方卷难度太高,让本应成才的学子丧失进步机会。但是这也没办法,国家需要平衡整个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钱文忠说:“高考制度之所以不能改,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坏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坏的制度。”


和古代不同的是,现代社会读书是为“成才”,已经不再局限于“当官”了,然而细想起来,成才也好,做官也罢,都是在追求进入上层社会,在这点上并没有区别。


只是古代的上层社会只有当官入贵这个选项而已。


八字里有正官、偏官,紫微斗数里有官禄宫,易占中有六亲官鬼,官是事业的代名词,并不止是代表做官。这一点命理学的概念和我们现代社会关于事业的概念是一致的。


做官也只是事业选择中的一类而已。古代要入贵只有读书科考一条路,那么与之相比,我们现代的事业环境如此丰富,是不是说读书并非唯一一条道路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到这里,很多人又会提出反证来,说哪些人初中都没毕业,大学都没毕业,现在身家亿万,富甲一方。


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我要说明的是,我们当代社会还是一个新社会的初期阶段,可以说目前真正改革发展的只有区区三十年时间,每个社会的变革时期并不能作为一种规律的代表,你可以将之理解为“气运争夺”,处于变革时期,那些胆大心细,超脱常规,勇敢果断的人往往更容易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可以复制的成功理论。


到现在进入下元八运末尾,即将迎来九紫运的时代,社会资源相对配给已经固定,以往的那些所谓的成功案例,已经完全无法重复,甚至可以说,进入下一个元运后,就连拆迁暴富这样的情况都会很罕见了。


所以我们讨论的教育模式也好,制度也好,规律也好,并不能参考之前特殊年代的一些特殊案例。


我说答案是否定的,代表我们这个社会依旧是“学而优则仕”的基本套路,因为社会结构已然很分明了,不会再有一个参加三次高考的人创办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也不会再有高中生建立起全国连锁企业。


首先在于我们目前的教育程度,虽然比三十年前的要高不少,但是从相对角度来看,是没有区别的。


如果只看学历在人群中的比例,三十年前的高中生和现在的本科生并没有区别,三十年前的大学生和现在的研究生甚至博士没有区别。


现在的十元钱和三十年前的十元钱购买力都是天差地别,凭什么将学历放在统一平台上来对比?


在古代也有参加全国统考的模式,以明清朝为例,学子要依次参加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后得以金榜题名。


童生试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初中毕业考试,也就是“中考”,只是没有年龄限制,通过童试后就成了“生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秀才”了,秀才也分等级,最高等级成绩最好的叫“禀生”,国家每月发放粮食,类似我们现在拿奖学金的高中生。


取得秀才身份的学子,得以进入“县学”、“府学”读书,这是相当于公办大学的国家教育机构,原则上教育层次没有区别,称作府、或者县只是地方规模的区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大学和市级大学的区别,古代当然也有中央最高学府,叫做国子监。


民办学校在古时也很常见,小一点的叫“私塾”,大一点的叫“书院”,有些书院的影响力,教育质量甚至超过公学,这一点和我们现代社会状况又重合了。


取得秀才功名也就有资格参加科举了,首先得通过“乡试”,乡试三年一考,乡试如果也能通过,那就是天大的好消息了,你摆脱了终生不举的尴尬,成为了一名举人!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这个规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高考状元。


会试则在乡试第二年,在国家首都礼部举行,相当于要去教育局统一安排的考场,会试第一是“会元”,这个才是对应全国高考状元。


只是那会儿还要多一个最后考核环节,叫做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批录取,第一批只有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又赐“进士及第”。


二甲录取的,赐进士,二甲第一名为“传胪”,紫微斗数关于太阳星有一个格局就叫金殿传胪,意指金榜题名。


三甲录取的赐同进士,严格来说同进士只是进士替补,很少有机会直接进入政府管理体系。别小看这个“及第”、“进士”、“同进士”功名,这就是古代的“双一流”、“985”和“211”。当然这三甲录取都是非常难的,一场科考下来,进士者不过数十人,哪个不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一条血路,才得以金榜题名。


 

我们现在对高考的重视,不亚于古人对科举的重视,而说实在的,高考的难度和录取率,远远小于科举的难度。不要说三甲进士,就是中举人,也已经可以算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的难度了。


有多难,想想“范进中举”就知道了,范进考二十多次都没进学,到54岁才脱离童生身份,得到一个秀才功名,结果是年他闻知自己中举,竟然疯了,可悲可叹。


毕竟我们现在高考没录取的大都去上职业学校了,避免了这种悲剧的发生。

我们的高考,只是选拔进入大学的手段,而科举从目的来看,更类似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重视高考呢?


虽然和科举的实际目标不一样,但在命理学看,两者的结构本质上是一样的。




1,科举和高考都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手段,是人才展示自己才能最简单的渠道。

2,科举和高考,都是学子在展开事业之前面对的最后一场“选拔类”的考试。

3,两者的目标性都很明确,科举目标是入仕,高考目标是专业和学历层次。

4,两者都有复读复考机会,且获取最终学历没有年龄限制。

5,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和通过科举获取功名都是进一步得到

6,两者同样要经历先与同地区人才的竞争。




命理学中古今对比只看本质,所以我们可以理解,高考就相当于古代的科举性质,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古代科举录落榜生除了复读三年继续参加考试之外,没有别的理想出路了,而现代高考落榜,除了能选择复读,还可以放弃进修,去职业学校就读,转为专业人才,一些稀缺人才毕业后依旧能得到不菲待遇;甚至也有直接工作,再参加成人考试获取更高学历的。


难道我们现代社会成才途经变简单了?




我们对成才的误解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其实我们对于“成才”的概念,古今之间有点偏差。


在我们看来,一个孩子读书努力,成绩出色,考上本科,研究生,然后去优质企业得到一份体面而薪资不菲的工作,这就是成才了。


或者再降低一点要求,学历不一定非常高,但是人聪明有眼光,自己创业成功,几年下来身家千万了,也是人才。


再不济,做做自媒体,或者发挥才艺,成为网红、明星、体育竞技,拥有一定的知名度,收获大量粉丝,这也算得上是人才了。


那么你以为,这样的“人才”古代就没有吗?


中国人自古就将行业分类分阶级,也早就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事实,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乏富可敌国的商人,名扬四海的文人骚客,有名的工匠大师。现在看似风光无限的职业CEO,在古代也有,那时候叫掌柜;掌握企业财政大权的CFO,古时候叫账房;现代社会的任何一个职业性质,在古代都能有与之对应的职业。


而且以社会整体资源人口分配比例来说,这些古人赚钱能力也不会弱于今人。


既然如此,为何古人依旧执着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呢?为何古代读书人一心只求金榜题名,而后做官呢?


在古代农耕社会,进步缓慢,社会需求长期保持在一个稳定区间,技艺主要师徒传承,而需要具备一定知识的行业,也大都属于专业需求,比如管账的只要懂投资会算数,画画的只要会画画就行了。


与之相反的是,古代对官员的要求特别高,这点从科举就能看出来,大量的读书人三年才选出几十位人才,这个人才的含金量和我们现在每年上万的大学毕业生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科考学子,四书五经六艺那是基本的主课,经史子集中经、史两个部分算是主课,除此之外,考中进士的哪个不是满腹经纶,文章盖世,甚至是天文地理,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医药卜算都无所不通。


古代哪怕一个县官,主管的范围就是这个县的一切,没错,审判断案、教育、经济、农业、水利、渔牧、商业、税收、灾害防治、医疗健康、甚至军事,都要一个人来操心。


这里面很多当官的人,是有水份的,古代作弊和走关系的比现代容易得多,所以很多官员知识水平跟不上,这种情况下,这些官员就会自掏腰包,请师爷助阵。


师爷就是幕僚,基本上都是那些真有才学,但是考运不好,没有考取功名的落榜考生,放弃了仕途,转而谋生。


这些师爷大量都具备进士的知识量,奈何种种原因屡试不第,比如明朝著名才子唐伯虎就是这样。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除了大量的互不相关的知识储备,古代士子还需要游学,游学的目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验证所学,磨炼意志,达到儒家知行合一的追求。


换句话说,就是学了理论,要到处去看看理论的实际运用,还要拜访名师和有名的士子,交换学习心得。


除了读书做学问,这些才子还必须要写得一手好书法,一方面书法习练陶冶情操,另外如果书法有成,考试卷就能给考官一个不错的第一印象。所以几乎所有的进士都有一手好书法。


这种成才标准,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甚至国外也同样如此,比如惊掉很多人眼球的达芬奇,就是这样一个全才中的全才。


而中国历史上类似达芬奇这样的全才,即便找不出来一样的,但是接近的其实比比皆是。


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要求,古代人做官对相貌和品德还有一定的要求,长相不佳的哪怕学富五车,都不一定能踏上仕途。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标准不同,或者说降低标准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普及基础教育造成的。


经济发展让社会行业解决大量劳动力,让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原本一个工序,比如烧瓷工匠,从拉胚到上釉到烧制,都是一个人来完成,但是市场化后,转化成十个工序,分别由十个人完成不同的工序。


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古代没有的岗位职业,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脱离大的行业范围的,比如我们现在考公务员,林林总总的基础公务岗位、编制在古代就是一个身份,称为“吏”。


社会分工细化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就业需求的增加则是教育普及的原因。


我们现在全民普及基础教育,九年义务制教育,从小学到初中毕业,那么你觉得学完这些义务教育课程,是所有人都需要花费九年时间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新闻上也经常出现,某14岁少年进入中科大少年班本硕连读了,不看这么遥远的事情,就算你的身边,也经常有某个孩子成绩突出,连续跳级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这一点不管从基因科学,还是命理学中都有一致的结论。


人生而不等,有的人高大健壮,有的瘦小病弱,有的智商出众,有的天赋艺术,当然更多的都是平凡无奇,泯然众人。


这么多不同学习能力的人,接受同样的普及教育后,社会对于教育的期望也就降低了,因为并不可能人人都具备成为全才的能力。


所以我们现代社会,将专才也视为出色的人才。


但是这只是代表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并不是精英阶层的态度。


在你浑浑噩噩地接受普及教育的时候,很多对成才有更高标准和期盼的人,已经为之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和行动。




精英化教育的必然趋势



很有意思的是,自从民办学校进入教育事业,大量的事实数据证明民办学校在教育质量和成果上远远超过大多数公办学校。


前文也提到,民办教育并不是现代社会出现的,自古就有,而且书院培育学子的能力也一直强于公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资源的筛选和倾斜。


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以及部分优质公办学校所谓的超常班、创新班、火箭班等等,充当了一个意识层面的筛选器,将重视教育的家庭、有能力接受教育和超过普及教育水准的孩子聚集到一起,用更适合这些人的教学进度和深度来进行教育培养。


说得明白点,就是“掐尖”,只招收和培养具备优质学力的孩子,避免整体班级被学力不佳的孩子拖慢进度。


这些从事“掐尖”工作的学校和机构,能实现大比例的名校录取,有一句话形容这种现象,“牛娃成就名校,而非名校成就牛娃”。


有的人对此毫不在意,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孩子自己素质好,就算在普通学校也能成才。这样的孩子确实有,数量还不少,就好像说大学没毕业的创业成功的也比比皆是,这些都是事实。


然而这些事例中隐藏着残酷的事实,大学没毕业可以创业达到千万身家,那么他如果大学毕业了呢?


我在《想暴富?功名利禄离你有多远?》一文中就剖析过这个问题,命理学所说的层次其实就是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资源积累,一个人能成功是命运的安排,但是成功达到的目标是需要层次来制定上限的。


新闻中以前出现过北大毕业后去杀猪的,当时人们将此作为茶余饭后笑谈之资,结果没两年,就爆出了这个杀猪事业即将融资上市的消息,引起一片哗然。


同样一个创业成功结构的命造,大学没毕业的,可能会在自己城市开好几个杀猪店,大学毕业的就有可能搞成全国连锁,成立集团公司。


这个资本积累的效果造就了层次提升,那么那些说在普通学校就能成才的孩子呢?他们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吗?


假使你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然而这个教育筛选器也并非人人都有自主选择权利。首先不管是就读优质的民办学校还是顶尖的培训机构,都需要支付高昂的学费,大多数地区的优质民办学校,学费都在五万元以上一年,甚至十万以上的也不少见。


这代表仅仅花费在小学到初中毕业这九年的学费和培训费,就有可能达到百万元。


即便你选择费用低廉的优质公办学校,但是目前大多数地区都需要投资学区房,别的费用不去计算,光一套房子至少也是百万元以上的投资。


你或许能负担得起这笔教育投资,但是也不代表你有钱就可以解决问题,优质学校基本都有非常严格的招生要求,对孩子的智商情商知识量和学习习惯,家庭教育观念都有要求。


如果你孩子成绩普通,自觉性差,很难踏入名校大门,即便想办法塞入名校也很难跟上那批素质优秀的同学。


如此看来,想要效仿“孟母三迁”,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实现,毕竟孟母给孩子选择学习环境就投资三套“学区房”了。


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讨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底是不是一个谎言?有位答主这么说:“这句话不是谎言,只不过用错了对象。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你孩子的起点就是你。你的经济能力,学识修养,道德三观,眼界品味决定你孩子从哪开始跑,往哪跑,怎么跑。


这是句大实话,先天基础中父母占据了七成以上的作用,基因传承、家庭环境、教育观念,对待方式,父母层次是干涉孩子一生的基本条件。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1.  父母的视野,决定了孩子求学道路:


一部分家长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已经用各种渠道了解了周围的教学环境、机构、费用、潜规则等等,很早就拟定了一份符合自己家庭现状的教育投资计划,而还有很多人完全不知道幼儿园的选择就已经充满玄机了,不知道民办学校是什么状况,更不知道还有各种“占坑班”之类的合作培训机构。


视野的差距体现在入学的难度上,很多名校能直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小学升入中学这样一步步直升,而其他地区的孩子想要考入这些名校就非常困难了,至少稀少的名额很可能有上千人在争夺。当然,也有很多迷糊的家长直到孩子糊里糊涂上了一个垫底的初中,还完全不知道有择校这回事。这部分家长更不用说去了解哪个培训机构、哪位名师擅长什么科目教学,俗话说择校不如择班,择班不如择师,老师是替代父母宫职能的,老师的好坏,对孩子的思想、知识完善作用影响非常巨大。因为视野狭窄,很多先天具有大量学力的孩子,失去了选择机会,浪费才能。


说到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视野开阔确实能预先计划好孩子的进步途径,但是这样不会造成“拔苗助长”的反作用吗?


细心的读者也会抗议,前文明明也提到了透支学力会造成“小时了了”的结果,怎么这会儿姑苏又在说父母应该具备大视野呢?


首先,我的文章不是写给命理师看的,读我文章的读者几乎都不懂命理学,所以读者无法分辨自己或者自己孩子的潜力有多大,学力有多高,那么在没有办法确定的时候,只有通过尝试得到数据才能分析。


我们社会的小学、初中阶段接受的知识教育强度和难度都是很小的,几乎不存在超过人接受能力限度的情况,如果你不选择一个教学更加深度化、更具强度的学习环境,你无法知道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接受能力。


你不能确定自己孩子是天才,当然也不能确定自己孩子和别的优秀孩子差距有多远。所以在小学甚至初中阶段,你还有时间用来观察,一旦发现孩子学力不足,跟不上当前的强度和进度,还能及时调整,转入比较温和,强度较小的学习环境去,这也就是俗话说的“宁当鸡头不做凤尾”了。


要是你毫无知觉地撑到了高中才发现孩子潜力耗尽跟不上了,那时候人基本已经进入第二大限了,在大限中学力下降的作用都会持续几乎十年,到时候去哪儿哭去?有的人命中带有伤灾的,甚至在这时候引发心理疾病,也是屡见不鲜的。


不要以为在公办小学能保持班级前十,甚至前五的孩子就很优秀了,也别轻易认为小学成绩落后的孩子就没有学习潜力了,这其中有大量的孩子只是父母没有提前安排好适合发掘他学习能力的环境,很可能他们只是缺少一位能激发他们学习能力的“名师”。


一旦发现孩子在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且激发了学习热情,接受深度教学的环境里跟不上了,说明孩子不适合这个强度的教学,及时修正计划,完全可以避免拔苗助长。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2. 父母的资本决定了教育资源:

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白,如果你有个自觉成才的孩子,一路公办学校保持拔尖,进入重点大学,甚至奖学金留学的,那么恭喜你,你有个非常强的孩子,但是这同样也说明了作为父母的你们个人能力就很差了。人的命局虽然会有层次量能格局的不同,但是有一点很公平的,如果父母太强,孩子的成就很难超过父母,如果孩子非常强,父母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一个命盘上的能量,不是主要作用“我宫”,就是主要作用“他宫”,自己的宫位吉星环抱,代表别人的宫位就必定煞忌纠缠。


如果自己和血缘亲人都是强宫,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就会表现在婚姻不幸或者病伤缠绵上了。一个人命局就这些星星排布,这里强点,那里就会弱点,这是绝对公平的。


在命盘不同主管区域中,父母宫具备很明显的替代性,比如没有文化的父母,可以让好的老师来替代知识传授的职能,故而命理中老师、上司、政府这类具备管理职能的类象都属于父母宫的范围。过去常有让人拜干爹干妈的消灾方式,则是分担父母灾祸的一种渠道,同时也是希望干爹妈能负担一部分子女气运。


父母在自己资产阶层上,安排孩子的进步线路,免不了从自身的资产上来考虑。


有人选择民办学校加培训机构的模式,有人选择投资学区房的模式,资产较少的家长,可能也会选择普通公办学校加培训机构的模式,当然更多的就是家门口小学上上而已。


很多人觉得这不公平,有钱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甚至一对一家教都不算啥,那寒门子弟怎么办?在起跑线就被远远超越了,还怎么追?


其实在命理学看来,父母的资产并不只表示金钱物质资产。


有一些家长经济情况一般,但是有较好的视野,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也想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适合的教育进度,这部分人的选择是,自己辅导孩子。


在笔者生活的城市,前几年就有这样一个女学生。她就读普通公办小学,然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顶级中学的超长少年班学习,成了省高考状元,且代表国家赢得世界数学杯赛,这个姑娘出身寒门,小学阶段的奥数和其他功课都是她父亲自学后再教授的。


父母的这种精神和行动,同样是一种宝贵的资产,所以物质不丰富并不是寒门追赶不上的理由,精神资产的作用并不会比物质作用小。叫喊着教育不公的人们扪心自问,你们自己付出足够的努力了吗,能成为孩子表率吗?


当然,如果你没有时间和精力给孩子精神财富上的影响,使用物质财富来替代教育投资是最简单的。


还有另一种资本,叫人脉。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受限于个人层次,通常人脉的影响范围只会涉及自己所处位置的上下阶层。


很多人很反感使用人脉,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造成社会不公,品格高尚的人不应该利用别人为自己谋利,这种想法没错,但是这也同样是一个相对视角。


命理学中把拥有贵人和人脉的人视为吉扶,没有人脉星扶拱的权星被叫做“孤君”,大多数情况下,孤君做事艰难,事倍功半是事实,既然命理不以人脉为耻,不以孤高为福,那么我们也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来正视一下人脉的价值。


实际上人类社会生活是不可能脱离别人生存下来的,社会生活的一切所需都是利益交换而来。你购买食物看似是通过自己劳动换取报酬来交换,但是如果没有别人种植粮食你什么都换不到。也就是说,你交换的是别人种植过程付出的代价,而不是食物本身。


如果在饥荒的年份,你们家人还能勉强度日,那么你会优先把食物给你亲朋还是不认识的人呢?


相信绝大部分人会先考虑家人亲朋的,这种亲疏之别就是人脉的本质。宋相吕蒙正幼年靠食百家饭度日,亲邻如果不接济,恐怕早已饿死,这也是人脉的作用。


如果你自己没有教育孩子的能力,但是你认识一位好老师,那么你会不会请这位老师帮着辅导一下孩子呢?人脉关系,并不是特指那种赤裸裸的行贿交易,不是一定是下层讨好巴结上层,这只是一种社会交换。将使用人脉视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的人,也不见得就是清高,他们或是内向,或是骄傲,或是嫉恨,或者无可奈何而已。


甚至说,就算你想知道哪家培训机构的老师教学好,没有知情人告诉你,靠你自己找那要多费事呢?如果在你病危之即,你希望你认识的医生先救治你,还是他不认识的人呢?事实上越排斥人脉的人越没有可用的人脉,越没有人脉越讨厌有人脉资源的人,这是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3. 父母的遗传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说到这一点,很多人会不服,说他有哥哥姐姐,读清华考北大万人之上,而他只读了个大专;也不乏有双硕士博士家庭的孩子无心就学,父母也百思不得其解。


这里其实包含两个更深度的命理学逻辑,一个是家族气运,一个是风水文武人指向。这不是本文探讨的内容,所以一笔带过。


命理学并不是推理学,不是简单地罗列几个基本条件就能判断出精准的未来发展走势,不是下雨天出门不带伞就一定会被淋湿这样单线程逻辑。


所以我们所说的父母遗传,除了基因以外,还包括了家族的传统、祖上的状态、家庭文化等复杂的条件。


上一代人的言传身教是奠定孩子原始观念的一个基本条件。父母传承下来的家族基因给予孩子相貌、身材、智商、疾病、体能、性情这些先天部分,而家庭氛围、家族的传统文化则是帮助孩子建立三观的部分,虽然这个部分是在出生后才开始灌输建立,但这并不是后天因素,家长的家庭态度和家庭文化也是经历一代代家族成员传承下来的先天基础。


前两年央视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采访统计,采访对象是当年的各省高考状元,结果发现99%的考试小能手,出身家庭不是公务员家庭,就是教师家庭。


这也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书香门第”。


这个现象里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从事科研教育的人和公务员我们都不能否认他们自身就具备较强的“学力”,公务员考试也好,就读博士也好,都是经过重重考试,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人才。


这些人在命理中具备很明显的学力结构,如紫微斗数中的“阳梁昌禄”、“金殿传胪”、“蟾宫折桂”、“龙图入相”、“双曲拱命”等等格局,亦或者考运特别顺遂,在本身学力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功名加身,不过这毕竟是很少发生的现象。


笔者曾经写过《垂象论》系列文章,文章里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凡是你做过的事情,都是一种类象,这个类象不仅在你自己的命盘上,还会传承到你子孙的命盘上,否则命家怎么能通过你的命盘,解读出你父母的生平事件呢。


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我们可以判断出,学力强盛者这部分利于文昌科甲的类象,一样会在其子女的命盘上有所体现。以此我们才可以断出其父母从商从政,地位高低。


《垂象论》有个中心思想,传承到下一代去的垂象,落入子女哪个宫位是受到祖荫影响的,祖荫包括祖先阳宅阴宅,性情善恶,光明正大或者多行不义,这些能量都会对子孙产生一部分影响。


请注意,这个影响不要理解成玄学的概念,不是有神秘的未知力量在时刻干涉着你,而是所有的这些能量和条件综合后会产生一个时空节点和一条路径,会让后代出生在这个路径的某个节点上。


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要理解这个概念,除了类似的蝴蝶效应概念,我还能举这样一个例子来略作解说。


现代医学认为,受孕时父母的状态会影响胎儿的质量,如果一位孕妇健康状况一般,抽烟喝酒,三餐不定,纵情声色,早早亏空身体,受孕胎儿的质量必定不佳,易有缺陷,且容易流产。而这个孕妇在未准备的情况下,于孕期服药、饮酒,发现后怕影响胎儿,选择人工流产。而另一位同时怀孕的健康女性,在计划怀孕前一年就开始准备,健身养生,查询生理周期,制定怀孕计划,所以胎儿能在大概的计划范围里出生。


这是父母行为影响造成孩子出生时刻不同的简单例子。但是这个例子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你深入去推理,你就会思考,为什么第一个孕妇如此粗心大意,没有计划性,缺乏警惕,或许因为两位女性的原生家庭教育不同,思想深度不同,在意的东西不同,体质不同,视野不同,这些又都是上一代人传承给她的东西。


如果再深入思考,还能发现这仅仅是行为干涉的表现,命理中除了表现,还有本质,我们叫表里,体用。


本质就是一个人在某个行为上的表现,在命盘结构上必然会有一个具体的类象用以显示,而这个类象所干涉的对象绝不仅仅是你本人。


例如上面例举的产子,生育吉凶可以参考孕妇的子女宫,然而子女宫同时又是命盘上父母宫的财帛,列为父母之三方,如果简单来理解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子女宫凶险的人,父母不是财路不正就是父母自身也带有较大的刑伤病灾。


如果考虑再深入点,不是还有隔代遗传的现象吗?有的类象甚至是祖上三代传承下来的。


简单介绍了一下传承概念,我们言归正传,传承非常重要,因为这决定了孩子的量能,先天素质和思想观念的形成。


拥有较高的智商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拥有较高的“学力”,学习能力需要智商和观念综合考量,有目标的,积极的,光明的,专注的,自律的,这类条件会加强学习能力,而消极的,迷茫的,分散的,失控的,逆反的,这类条件则减弱学习能力。


对于孩子在五岁之前的性情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童限过去后,人就走入自身的运势,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父母的影响力就开始减弱了。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些家长吃喝嫖赌迷茫消极,生出孩子后除了管饭其他都不管,甚至丧父母成了孤儿的孩子却拥有很优秀的学习能力的原因。这些人并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基因之外的传承影响,而恰好后天运势施加在了一个正确的位置上。


所以有一些家长自身如果没有很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会选择将孩子寄托给拥有教育条件的亲戚朋友照顾以及教育,或者自己没有教育手段,就给孩子拜访名师,交由师父培养孩子,现代来说就相当于选择优秀的培训机构,转移父母宫职能,这样反而能让孩子成才。


但是这也仅仅是符合条件的一部分孩子,也就是有学运协助的孩子。很多孩子学运不佳,脱离父母控制也并不能得到学力上的稳固和提升。


智商只是一个基础,但是这个基础让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和别人拉开了差距,如果你在14岁的时候遇到一个和你同龄,却已经学完了大学课程的人和你同场竞技,你的内心恐怕是绝望的。


优秀的父母,自然有令其优秀的原因,不管是基因还是传承,或者我们命理中的垂象,这些一代代传下来的宝贵财富让这些家庭出现人才的几率非常高,以至于目前有很多民办学校,将父母的学历列为一条招生条件。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另外,学习能力也决定了孩子是否偏科,有的孩子对数学有惊人的领悟能力,但是写不好一篇作文,阅读理解方面也成问题;有的孩子出口成章,博闻强记,但是数学上就无法举一反三。


遇到偏科的孩子,是提早弥补不足之处,还是任其深入擅长领域,是一个复杂的选择题。在这里我并没有特别好的建议给读者,事实上两种模式都有成功案例,也都有失败的案例,这需要很深刻的命理学知识才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尚无很有把握的处理方式的话,我个人建议选择扬长避短,毕竟其他的东西未来还有机会补,浪费了特长的话很可能造就出“方仲永”来,错过合适的时间,未来未必有机会能补上。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4. 父母对待孩子的模式决定了孩子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特指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行动,习惯受到观念影响,但是观念正确而行为失调的孩子大有人在,人类的观念要到第二大限,也就是12-16岁才会彻底成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人的习惯建立就属于后天因素了,孩提时代的习惯培养主要来自父母的约束和监督。有的孩子目标远大,聪明自律,知识掌握很好,但是做题目总是反复出错,复杂的大题都能做对,简单的小题基础题却错误连篇,这基本上就是学习习惯不好造成的。


家长对孩子的观念塑造,过头了就是好大喜功,志大才疏,不足的话就是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消极懈怠。


没有学习目标的孩子会将学习视为工作任务,给什么做什么,给多少做多少,不求质量,不求名次,学习态度就是应付家长和老师,错题采取机械记忆,懒得去举一反三,这样的孩子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老师没说过的知识点就无从着手了。


很多家长将这类表现定义为“死板”、“不变通”,其实这就是学习习惯的问题。

而好大喜功的孩子,对学习有热情,但是急于求成,不能稳扎稳打,没看清题目就提笔解答,思维跳跃,喜欢攻坚难题但是不重视基础,过于注重技巧而忽略方法,比如缺少验算检查、跳过过程直接给答案、没注意题目里的不同单位换算、漏掉附加条件等等。


很多家长将这种表现定义为“粗心”,其实这也是学习习惯的问题。


观念塑造习惯,习惯则是家长监督和约束的结果。


反过来说,没有家长监督和约束,孩子是不会自己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并不是有正确观念就能有好习惯的。


就像人人都清楚吸烟的危害,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养成吸烟的习惯。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这句话说的是人有没有学过,有没有学好,只要看他的行动就能知道。反之我们也能判断,在学习行为上有不足的,有差异的,必然是没有建立好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没拥有先天高智商的孩子,学习习惯尤为重要,是成才与否的最根本决定因素。古人说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都是一种学习习惯的表现,习惯就是持之以恒,形成后极难改变的东西,坏习惯一旦成型是很可怕,也很让人无奈的。


但是孩子建立了不好的习惯,责任还是在于父母,也就有了《三字经》里这句话,“养不教,父之过”,发现孩子有坏习惯,责罚孩子是没有意义的,需要你完全改变原本对待孩子的态度,并且长期坚持,才能得到良性的改善。


比如孩子不专心,那么显然并不是只在上课的时候不专心,在家里做作业也是一样的,如果不专心是因为以前在学习作业的时候一直缺乏监管,那么家长就需要长期陪伴监管孩子做作业,至少令他在家里无暇分心,养成习惯后,自然也会带入到课堂里。


如果孩子是没有学习动力,造成一些不良习惯,那么家长就需要经常和孩子交流,为其制定短期目标,监管孩子达成目标,逐步培养孩子的计划性,而不能指望孩子自己找到人生目标。


家庭是第二课堂,在父母没有转交父母宫职能的情况下,孩子一大半的学习状态是家庭对待方式确立的,不能将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在习惯的养成上面,家庭才是主要的渠道。所以有些孩子去参军当兵后判若两人,但是可惜这时候已经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学运阶段了。


过于严厉的家长会容易让孩子产生习惯性逆反心理,过于宽松的家长让孩子建立不良的学习习惯,把握监管尺度以及适当给予任务奖励激励都是必要的手段。


培养出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不只是能用于学习考试升学,这是受用终身的。

有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是说给不给孩子玩游戏,玩手机。反对方拿出的案例触目惊心,比如最近网上火热流传的,关于两次夺取国际奥数金牌的天才付云皓,保送北大,迷恋游戏后,大学毕业证后没拿到,最后当了个师范老师。


一个原本可能在学术上走得很远的天才,被描述的似乎就是毁于沉迷游戏。但是如果翻看关于付云皓的采访和报道,你会发现他直到进入大学,才第一次接触了游戏。


付云皓出生于1985年,为了奥数竞赛还多读了一年高中,所以他进入北大差不多是18岁,也就是2003年左右。


直到18岁才接触到游戏,这对很多同为80后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这也不是特例,很多人现在教育子女,都会例举游戏的危害,沉迷游戏带来的后果,并且禁止孩子接触手机、电脑。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家庭并没有严厉干涉孩子游戏娱乐看电视,但是孩子依旧能保持学习进步,成绩领先,说明问题并不是出在游戏上。


而且古代没有这些网络游戏,读书人就各个都能成才了?


你要是说,古代根本没啥可玩可沉迷的,那为什么会有“玩物丧志”这句古话流传下来呢?


中国命理学的概念里,古今人的命运运转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在不同社会体制、规则下表现、表达方式不同,而且随着物质进步,会有更多的事物被装入同一种类象之中。


比如古人搞化学的,无非是油漆、爆竹、药师、方士;现代社会行业细分,那和化学有关系的就多了,材料、印染、涂料、化学品、药品、合成、原料、肥料、化妆品、新能源……。


然而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要命局上有决定从事化学行业的结构,不管在古代现代都会接触当时的化学行业。


所以玩物丧志也是一样,不分古今。比如成语典故出处的“卫懿公”,书画皇帝“宋徽宗”,木匠皇帝“明熹宗”都可以被称为这方面的典范。


玩物丧志的特点是,让人沉迷于某件事物,到忽略其他重要事物的地步。这在命学里也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在紫微斗数中,龙池星落入命宫、福德宫、疾厄宫就尤其容易让人沉迷于某些事物,或者对某些事物上瘾,但具体的沉迷表现和方向要视其他组合星曜来论断。


也就是说,先天上确实有一部分人,特别容易对某些事物上瘾、沉迷,特别是在有外部压力、或者原本有压力突然释放了的情况下,更容易让这部分人进入“沉迷”的状态。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孩子具备这种“沉迷体质”,会容易对游戏上瘾,那么家长如果从小限制孩子不让接触游戏,这属于一种压力监管,一旦这个孩子脱离监管范围,相当于压力释放,把积累的能量一股脑释放出来,一接触游戏就立即上瘾了,不会有例外。


如果这个孩子从小用另一种方式监管,不阻止他接触各种游戏,甚至为他准备好各个年龄段适宜的游戏,只监管他的游戏时间,比如分数达到多少每周能玩多久,甚至家长都能陪同孩子玩,这样的激励方式,将星曜的能量在一个较长的周期里逐步释放,时间长了,孩子见怪不怪,并不会一头扎进去就出不出来了。


付云皓正是这类命格的代表,他家境并不清贫,但是让他直到18岁才接触到游戏的原因,必然是父母的强势监管造成的。


如果你没有把握保持监管力度直到孩子进入社会,那么你就不应该监管过度,而需要释放这种需求。


好奇心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对于孩子尤其如此,习以为常的东西不会让人沉迷,而监管的后果则是必然的反弹。


而且越是智商越高的孩子,反弹力度越大。


我知道,反例是肯定存在的,但是我说的是大多数现象。在我的命例中,因为这种情况造成学业影响的记录比比皆是。很多家长都会说一句,好后悔给了孩子手机。


他们不知道的是,另一批家长后悔的却是,没有给孩子一个充分玩耍的童年,以至于这些孩子在脱离父母高压监管后,立即用种种手段玩物丧志。


父母宫管理人的思维和理智,脱离父母的那一刻,相当于脱离理智制约,而这时候能管理自我的,只有情绪和习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用高压监管的方式教育,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对玩物见怪不怪,但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却能让人避免理智崩溃带来的情绪反弹。


譬如家庭教育以“诚信”为本的模式,让孩子习惯了“说话算话”,重视承诺,那么即便脱离监管,一个承诺也足以成为勒马的缰绳。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反思下你对孩子的态度是否认真细致呢?


譬如希望孩子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平时不检查孩子笔记是不可能办到的。


譬如希望孩子有预习复习的习惯,你会保持制定学习计划以及评估学习成果的行为吗?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玩物丧志,那么你自己能不能做到不在孩子面前沉迷刷手机呢?


你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一诺千金的人,你自己是否能说到做到呢?


父母宫代表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其实这个宫位反映的就是父母的言行。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5. 家庭氛围决定了孩子的情绪和社交环境;


这一点即使不用命学解说,很多人都明白,并且自己就对此感同身受。


人的情绪管理和倾向能决定学习效率,能决定社交状态,能决定管理能力。情绪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很大,一个健康积极和睦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无话不说的家庭,很少会出现因为早恋影响学业、因为结交狐朋狗友沾染社会习气影响学业的孩子。


在进入高年级后,有一部分孩子会很自然地经历恋爱、感情萌动。生理发育的影响并不是教育和想法能阻止的,这是人类的天性。


同时,青春期又被叫做“逆反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健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开始进入独立,所以对父母的管理非常抗拒。


就如我们所知的,有些人因为情绪管理的失败,在这个阶段严重影响了学业,有自卑的、有消极的、有厌学的、有分心的,不一而同,但是结果都会反馈在学业上。


前文也提到,在初二开始很多人进入到了人生的第二大限,大多数人的运势能量和第一大限截然不同,有些人回忆过往,会发现原本和睦的家庭,在自己初一的时候突然充满了争吵让自己不胜其烦;有些人则是开始恋爱,或对异性心生爱恋,或开始被异性追求,简单来说,就是和小时候的自己相比,简直像换了个人。


早早陷入恋爱的孩子大多有个共性,他(她)们的恋爱对象会是一个和自己父母完全不同类型的异性,如果出生于规矩森严缺乏人情和沟通的家庭,往往喜欢能说会道,机灵会玩的异性;缺乏家庭陪伴的,则容易选择粘人且会嘘寒问暖,殷勤嘴甜的异性;父母都贪玩忽略孩子的家庭,则容易喜欢严肃、雷厉风行的异性。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人的社交层面选择来自于对家庭氛围缺失的补充。在紫微斗数里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交友宫是父母的官禄宫,自己的夫妻宫是父母的子女宫。


这也代表,父母的工作和家庭态度(夫妻宫官禄宫一线),将垂象于命主的交友环境,而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则垂象为择偶的环境。


这又是一个现代心理学和命理学的重合点。


家庭不和睦,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夫妻之间缺乏沟通,甚至故意避开沟通,有的还会向子女灌输负面信息,显然没有人喜欢这样的家庭氛围,这也间接促使了孩子在潜意识中产生避开这个环境的念头。


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孩子的一些心理变化无法得到正确的疏导和引导,在这个健全三观的阶段,问题的积累会让观念产生负面影响的变化。


家庭是一个人归属感的基础,同样的,在命盘中也有田宅宫来主管这项人生指标。而这个宫位接受来自父母“福德”的垂象,其中即包含一些广义层面的,例如祖荫、风水概念,也同样能表述父母的精神层面的状态。


可以这样理解,父母的精神层面,满足感强,愉悦,交互性强,那么个人的家庭归属感就同样会强烈。反之,会让人家庭观念淡漠,缺乏归属感。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而父母的精神状态最直接的表达就是在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上,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行动上的。这里的关系是,父母在家庭的精神满足感状态不佳,必然会影响你个人的田宅宫位,但并不代表你田宅宫不好,就一定会让父母的家庭满足感不佳。因为个人命局垂象来自上几代,但是个人接受的垂象不会影响上一代。


由于不是本主题的论点,不展开论述这个垂象关系了,我们只要明确一点,家庭氛围不是孩子建立的,而是纯粹的父母精神状态的表达,父母可能会因为很多事情造成缺乏满足感,夫妻之间不和睦、家庭目标没实现、家庭收入不稳定、家庭成员多意外等等,我们知道人在忧虑、消极、精神疲劳的时候,会忽略很多身边的人事并消极应对,于是父母在家庭中的情绪表现就会间接影响孩子的家庭观念,甚至于幼年缺乏亲人陪伴,或者经常搬家、寄居、老人抚养等状况也同样代表了父母缺乏家庭满足感,很多行动都只是观念的表达而已。


差不多所有在二限开始叛逆、逆反、早恋、性情大变而影响学业的孩子,都是缺乏家庭归属感造成的,而罪魁祸首则是父母自己一手建立的家庭氛围。


有些人则因为社交关系不良,被朋友、同学“带偏了”的,有些人因为不善沟通,被家人、老师、同学误解的,凡此种种其实都是同一个原因。


这里还有一个比较微妙的事实,某些人在某些地区即便有过这种体验和经历,但是看起来并没有影响到他最后的学业成果,依旧能考上名校、坐拥高学历。那么我们想想前文提到的那个观点,你怎么知道这一段沉沦没有影响你的学历层次呢?你怎么知道你原本会不会得到更高阶层的功名呢?


其实这种状况本身就是建立在自己拥有一个较高层次的家庭基础上才能实现的,或能在物质上给予充分保障、或能在求学条件上创造充分保障;另外,如果换一个资源更稀缺、竞争更激烈的地区,未必能把握住这个气运,只不过你们自己本身对命运懵懂无知,并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缺乏情绪管理是很多人一生的缺陷,情绪决定了压力的承受力、管理协调能力、创造力、积极性、自信心、社交能力等。不用我过多论述,大家都很清楚情绪对人的重要性。


人的情绪在先天上并不平等,有的人善于使用和控制情绪,有的人精神敏感脆弱,自闭消极。现代科学认为人的智商表达主要在X染色体,是母系遗传为主,甚至男孩的智商完全来自母亲的基因。但是在命理学中则并不完全是这样理解,紫微斗数里太阴星为母,太阳星为父的表述不是生物层面的,而是精神层面的。


太阴星是人的情绪、情商的基础,太阳星是人的理智、观念的基础,在某些层面上甚至可以直接将两者定义为“情商”和“智商”,在命学中将之带入为父母是有必然性的,这表示命学中认同情绪管理来自母亲对待,志向和观念来自父亲对待的基本理论。


现代社会男女分工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了,女性也会忙于追求事业,男性很多也乐意照料孩子,那么就会产生一个新问题,关于日月的命理学垂象究竟以父亲为主还是母亲为主,其性质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我们国家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决定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教育监管普遍由母亲来负责照料,父亲则承担计划和方向制定以及具体实施的分工,故而在紫微斗数中以日为父,以月为母。


所以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父亲,学习到坚强、勇敢、果断、冷静、坚持、自信和理性,这些特质是被称为“仁义礼智信”的社会道德伦理;而从母亲和兄弟姐妹的相处可以学习到细心、温和、耐心、忍耐、情感表达、情绪处理,这些特质是叫做“温良恭俭让”传统美德。


和睦的家庭中,男孩更愿意按照母亲的优点来选择配偶;女孩更愿意按照父亲的形象来选择对象。


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孩子选对象首要考虑的则是没有父母身上明显缺点的异性。不管是选择朋友还是交往对象,其实都是在寻找在家庭中缺失的那部分情感需求。


可惜我们绝大多数家长自身都有或大或小的问题,家长自己的原生家庭也不一定完美,他们的思想也会有上一代影响造成的缺陷。


遗憾的是很多人会将这些情绪缺陷继续传播给了下一代。


而在今天,家庭中夫妻职能并没有那么严格的伦理约束,所以孩子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并不能局限于情绪为母、德行为父的论断上。可以说夫妻双方都会给孩子施加观念影响和情绪导向。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一个正常家庭的孩子哪怕很少和父亲见面,很少和父亲说话,但是内心始终对父亲会有一种崇拜和向往。


中国哲学里对阴阳的相互转化和作用极为重视,认为女性应以其柔而载阴,男性当以其刚而健阳,这样的搭配是最合理,最符合天道的。


所以对于违背阴阳之道的形态,则视为不健全的,有瑕疵的状态,同样的,在家庭分工上主次不清,扮演的角色有偏差也是这样一种不良的运转状态。


孩子的心理和观念塑造过程,需要有母亲柔和包容细致的一面去宣泄情感,也需要有父亲刚健、自律、强势、坚韧的一面去指导、定调、遭受挫折失败和获得成就感。


如果夫妻中女性一方太强势刚硬,那么孩子的情商必然会有缺陷,这个缺陷并不是错误,而是与社会主流观念的不融洽,如果孩子进入学校,进入社会,看到的主流思想都是女性温和体贴,而自己母亲给他长期的情感观念是强势可怕的,显然两者就产生了冲突,导致他无法和其他社会女性正常社交。


在心理学中这种状态被称作“心理阴影”,或者“情感创伤”。


反过来,如果家庭中父亲缺乏果断和理性,不自律,没有大局观,缺少勇气,那么孩子对男性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观念也会产生错误的观念。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家庭是每个人第一个情绪宣泄处,亲人往往是第一个被宣泄的对象,如果父母不能倾听和引导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就会在外界寻找情绪的宣泄点。


如果父母和外界都找不到能够宣泄情绪的地方,那么精神脆弱的人会被情绪压垮。


我们不能回避一个现实,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情绪崩溃,选择自杀,其中学业压力造成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在家庭中无法得到情绪修正和正常的情感交流的孩子,未来自己建立家庭后一样无法得到正常的情感交流。因为夫妻宫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父母宫的子女,无法和父母交流沟通的人,一样无法和配偶交流沟通。


甚至会选择什么样的配偶,都是由父母对待方式造成的。


不少家庭里,父母本身的情绪管理就是一塌糊涂,甚至他们自己的情感生活也是一团乱麻,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具体命理垂象都会继承到子孙身上,并且有很大几率直接出现在下一代身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前决定了,孩子由于婚运启动早而于青春期情窦初开,是否会影响学业。


在人进入第二大限的十年中,部分孩子会因为逃避现实释放压力而玩物丧志、追星、早恋、结交社会份子,另一部分却在树立理想、建立志向、奋力拼搏,怎么发展其实早在第一大限的时候就已经被父母书写好了。


有的人认为,选择让孩子在严格的学校住校,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早恋现象,这确实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前提是请你也不要给孩子智能手机、电脑这类可以远程社交的物品,同时应该积极展开情绪疏导,避免出现师生恋、同性恋趋势,即便缺少父母陪伴也不应该缺少情感交流。


前不久有一个北大毕业留美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的文章传遍网络,一个孩子用一万五千多字控诉他被父母肆意操纵的十二年,文章里暴露了很多值得为人父母者警惕的错误家庭对待方式,很多人会觉得,如果不是因为这样有控制欲的父母,可能这个孩子也走不到北大留学这样的成就,而事实上,心理上的问题造成了就很难被扭转,且不但只是影响自己的一生,而是成了家族垂象的一部分,传承给自己的下一代。写文章的这个孩子发现自己在生活工作上,因为性格扭曲,非常不顺心。一个曾经的理科状元,生物专业高材生为了治愈心理创伤,留学去学了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你可以觉得这也算是另一种“成才”,但谁知道呢,这恐怕是他命运中创造价值最低的一个方向。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和资源,也就是先天基础决定了人的求学之路怎么走,很多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说拼爹也好,拼起跑线也好,都是前瞻的父母为孩子将来脱颖而出付出的努力,从这里就已经分出了两种家庭教育方向,一部分无知而封闭,一部分前瞻而积极。


当两种主流形态都相对固定的时候,也就是孩子们的起跑线已经有了明显的距离的时候,大部分积极家庭都不愿意将孩子放在普通孩子之中一起学习了。


这是家长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选择教育就是选择环境,也是“孟母三迁”的深化状态。他们发现老师用大量的时间去巩固的知识,自己的孩子只需要用很少的时间就掌握了,甚至自己的孩子已经超前学完的内容,老师还是必须花费大量时间为班里其他孩子讲解巩固。


他们发现孩子班里其他同学都在流行玩“王者荣耀”或者讨论动画片,以至于自己孩子不懂这些还会受到孤立。


所以自然而然的,家长们会希望将拥有同样学力和目标的孩子放到一起,避免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当这种需求开始爆发的时候,择校热就出现了,以至于一个城市里,某几个学校几乎囊括了整个城市的升学率。


这种局面下,普通家庭的父母或因财力不够,或因孩子素质不够,无法进入那些“名校”,就造成了社会矛盾。而且,这类家庭占据的比例是大的那部分。


为了避免社会矛盾,国家必然会用各种政策降低择校热度,提升择校难度,在今年,很多城市择校甚至已经开始摇号了。


这种发展表面上似乎是解决了大部分人认为的“不公平”,教育资源平均分配了,大家也就没话说了,事实上呢?这种政策强制的资源分配,并不可能消除家庭之间的不平等,有资源的家庭,不管是选择干预摇号的公正性,还是选择直接就读贵族私立学校,或者服从国家的分配,或是给孩子请一个名师的家教,这种个体资源的差异依旧不会消除,甚至会愈演愈烈,直接催生精英教育模式,促使阶级固化。


普通学校因为打乱生源,不能掐尖,学习进度和深度不能提升,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都不强,而个别学生接受精英教育,早早就预定了下一阶段的名校入场券。


相对来说,这种模式恐怕是更不“公平”的,因为目前我们的教育能让优秀的学子提升层次,跨越阶级,一旦社会走入精英化教育模式,哪怕孩子极其聪慧,但是缺乏家庭资源的帮助,很难再跨越自身的阶层。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发现,每当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必然会催生出阶级来,我们目前的社会阶级尚未稳固,因为打破上一代阶级的时间还不久,还没有真正的“家族”产生,如果社会进入到阶级固化的循环中,那么我们可以预见的就是,社会行业被精英家族垄断,普通人接受的教育深度不足,得到的社会机会也就不足,不能跨越阶层,就会在自己的层次里择偶生子,几代之后,不管从遗传基因还是家族传承上,都再也看不到希望。


恐怕未来的教育体制,又会变成“学而优则仕”了,因为除了做官可能已经没有其他途径实现身份和阶级跨越了。


学习成才,从来不只是孩子一个人努力能做到的事情。




人生而不等,如何谈公平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写这章一定会被很多人驳斥,甚至招来谩骂。关于生命是否平等是一个有哲学史以来一直在争议的话题,就算是“性善性恶”都能吵上千年,所以在哲学角度,这并不是一个严谨的论点。


如果放在宗教教义上来谈论这个话题,那更没得谈了,分分钟被人骂到体无完肤。


所以我只从命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个话题。


禄命术严格意义上只论一人一生一世,所以这个“平等”是非常狭义的范围,只是一个人的一辈子里与他身边其他人相比的“平等”,准备打口水仗的朋友可以先把口水咽下去了。


人的智商脑力生而不等,有的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有的人悬梁刺股事倍功半,这是事实。


人的家庭资源生而不等,有的人出生富贵父母双全,有的人出身贫寒父母离散,这是事实。


人的追求生而不等,有的人为民族崛起而读书,有的人只求三餐温饱无忧无虑,这是事实。


人的体能疾病生而不等,有的人可以不眠不休攻克难关依旧精神奕奕,有的人先天遗传疾病甚至残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竭尽全力。


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人生在与世界上其他人对比的时候,本来就是没有平等的。


一些宗教理念将这种不平等,定义为“福报”、“承负”,意思是从前的因由积累造成现在的结果。


其实从哲学上甚至命理学上,意思也是一样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因后果等价交换。从命理学角度来说,祖上福荫,阴阳风水造就了一个人的出生节点,而于此节点出生的人就会被这个节点的能量分布和运行规律干涉。


让很多人愤慨的是,这种不平等不是自己造就的,却要让自己来承担。


于是就转而唾弃社会制度,抗拒社会伦理,将这种“不公”转嫁给社会因素。其实在更大的层面和范围来说,这种不公只是非常微弱的自然体系下的一种相对不公。


我们知道在赤道,白天和黑夜都是24小时,但是在南北极,一个白天就可以长达几个月,产生“极昼”、“极夜”现象,这是不是一种不公平呢?如果你将视角脱离地区,放在整个地球上,那么会发现地球整体得到光照和陷入黑暗的区域面积始终是保持稳定的。


但是你又不能否认,只有地球相对太阳所处的距离,才能让地球产生滋养生命的环境,远在太阳系边缘的行星终年极寒,只能成为生命禁区,相对于地球,其他九大行星不是极寒就是极热,是不是不公平呢?


不管你身处哪一个层面,不管将视角抬高到哪一个层面,你都能发现处于你之下的相对平等和凌驾于你之上的相对不公。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多人会认可这种“相对不公平”存在的必然性、公平性、合理性。但是转过头去,你可能就会把这种认知抛在一边,继续控诉种种的不公。


特别是与自己孩子切身相关的教育制度。


别人家孩子平时考70多分还年年拿三好学生奖状,你家孩子品学兼优拿个积极分子都不容易。


公办学校好生差生一个班,让好生受到差生影响,还不许差生留级。


部分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超纲、超前教学,垄断了升学渠道。


国家规定只能有一半孩子上普通高中,所以你家孩子明明中考分数达到别的城市的高分段却只能去念个职校。


城市高考难度已经是地狱模式了还要分配名额给别的省。


全国考试不考同一张试卷,怀疑自己不是这个国家的公民。


站在为人父母这个视角来看,这真的是不公平到令人发指。不管有没有作用,一定要控诉,如果你不去控诉,那么这种制度永远不能改变。


控诉还是有用的,比如今年国家人大会议后,教育部就教育乱象和教育公平发出整改措施,严打培训机构,很多城市实行了摇号入学……


那么这种整改变革给家长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培训机构不超纲了,但有钱人就请名师家教。


学校摇号招生了,有关系的人更容易暗箱操作,同时学区概念加大,学区房继续涨价。


素质教育化让追求精英教育的家庭选择国际学校一读到底,部分平民化的民办学校也涨价走上贵族化的路线。


不能说这些改变加大了社会不公,推进了精英化教育的进程,但是在相对环境下其实和没改之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依旧是有资源的人控制更加上层的优质资源。


甚至于一些原本没意识到自己可以帮孩子走精英化教育路线的家庭,也因为入学增加了不确定性转而走入更稳定更有把握的精英化教育模式。


我们不能说那些控诉和追求平等的家长不理智,也无法责怪那些拔苗助长的家长提升了整体考试难度,都是为了自己孩子能得到自己所在阶层的相对公平而努力着。


不少家庭也并不愿意花费几倍于学费的培训费,但是身边和自己差不多的家庭都在上培训机构,你不去,这不是对孩子不公平吗?让他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超纲的学习只能让考试难度一再加大来控制和筛选人才数量,最苦的还是孩子。


但是你又不得不加入到这种为了公平而创造不公平的行动中去。


有统计数据表示,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是其他地区的三到五倍,且在逐年增加,但是整体升学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甚至有些竞争激烈的地区还是略微下降的,因为影响升学的主要指标是同区参加考学的人数。


整个区域的家庭总会保持一定比例的投入,大家都在增加投入,你也会增加,同区域人接受的教育程度平均线就在这里。


我们不说那些真正天赋异禀的超常儿童,对于普通学子而言,公平与否只能和自己地区的人相比。


那些接受发达城市教育后去参加落后地区高考的人,何尝不是在创造不公。


更别说还有先入籍别的国家,再参加国内高考享受降分政策的,也是大有人在。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从这里我们就能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全国卷地方卷分卷考试真的不公平吗?


如果全国一张卷,这不就等于你接受了发达地区高强度教育后去参加落后地区的高考一样吗?


人生而不等,如何能得到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呢?所以我们追求的,一定只能是在自己所在区域里的相对公平。


和你类似层次的家庭给孩子怎么投入的,包括物质和精神投入,你也都不能少,这个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公平。


我并不是鼓励家长们去参加教育资源战争,但是如果你不参加,就没有资格说别人对你不公平。有这个时间愤慨和控诉,不如陪孩子去刷几套题。


同样是资源的投入,但是并不是只局限于金钱投入,去培训班的除了自己没有教育孩子的能力之外,更多的人是因为孩子在家里不自律,必须在一个严肃的教育环境里才能好好学习,当然也有很多家长是没有时间教育孩子。


那么换句话说,也就是如果你自己有能力培训孩子,并且能教育出一个自律的孩子,你根本不需要培训班。


自己的知识能力,是自己生活中积累的资本,培养出自律的孩子,也是前期自己付出的努力,所以有的家庭不上补习班,孩子也能出类拔萃。从广义上来说,自己教育好孩子和依靠培训机构教出孩子是没什么区别的,只是一个先投入在前期,一个投入在后期。


那么我们就可以思考了,你拥有什么资源?你能给孩子什么投入?如果你既不能投入时间和知识,又不能投入物质和金钱,那你凭什么得到一个优秀的孩子呢?


如果你的物质基础不高,那么就提升自我,在知识和品德教育以及精神抚慰上加大对孩子投入,如果你实在没有时间,那就将这部分父母宫的职能,转交给优秀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这里的龙凤显然不是特指经济富裕,人中龙凤一定是在某个方面有过人见识的人,你的思想观念决定你成为巨人还是矮子,所以说“人穷不可志短”。




读书是提升层次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曾国藩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曾国藩小时候在家里背书,小偷在梁上听,小偷都会背了,曾国藩还没背下来。


曾国藩在考秀才这一关卡了壳,连着考了七次,23岁那年才考上。他后来总结原因,主要因为老师不行,只会教他死记硬背,而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曾国藩的老师是谁?是他的父亲,曾麟书,他的父亲更笨,连着考了17次,43岁才考中秀才,老师都这么笨,教出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他们爷俩经常一块去省城考试,这可能也是一大奇观吧。


分析出原因,曾国藩就果断的换了老师,开始外出求学,去了湖南岳麓书院。这下终于考上了秀才,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乡试是三年一次,在省城里考,考中的被称为举人。曾国藩虽然慢人一步,但基础打得非常好,一次就考过了乡试,成为举人。会试在第二年去京城考,这就是进京赶考,这次要难的多,因为全国的佼佼者都来参加。


会试考中了被称为贡士,曾国藩就没这么幸运了,三年一度的会试没过,如果这中间遇到皇家有喜事,皇帝一高兴,会在增加一次考试,称为恩科,曾国藩有幸赶上了,所以第二年又考了一回,可惜,还是没过。两年后,第三次,曾国藩终于考上了,成为了贡士。


会试过了就是殿试,殿试录取分三等,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三甲若干。只有通过殿试的才能叫进士。曾国藩殿试成绩是三甲四十二名,年仅27岁,这个年纪中进士是非常年轻的,翰林院中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7岁,曾国藩整整提前了十年,反观他的那些同学,虽说早早考中了秀才,但一直就是秀才,他们眼睁睁的看着曾国藩坐火箭似得一直往上走。


这一段经历常常为人乐道,是学子努力的标准和楷模,并且还能抨击下教育制度的腐朽,让这么个大才连续七考不过。


前文我们也分析过,从参与的人口比例来说,古代考秀才只是相当于现如今的初中毕业考。好吧,放在现代,曾国藩妥妥是只能走蓝翔新东方路线的。


那么为什么这个资质平庸的人能成为清代最年轻的进士并且一步步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虽说只是勉强得到个“同进士”出身,但是清朝出现了“朝考”制度,也就是在进士考试之后,还有多了一个正经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曾国藩这次考试发挥特别好,道光皇帝亲自选为第二名,成了翰林院庶吉士。


于是原本很难得到官身的曾国藩一跃青云,超越了出身阶级,从地主阶级变成官僚家族,而且其家族绵延两百余年,历久弥新,人才辈出。


并不见得他自身拥有多么过人的智商天赋,当然他也绝对不是笨的那类人,且自身勤奋,一旦遇到好的老师提携,就像是突然开了窍一样,没错,这就是上文提到的,转嫁父母宫的作用。曾国藩的仕途顺遂与他不断遇到优秀的引路人有很大关系,但是根本上来说,他自小苦读的基础非常扎实,只是缺少一个思路让他得以融会贯通。


所谓的天才就是那些自然而然能理解并且举一反三的人,资质平庸的人则多是厚积薄发,做水磨工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是也。


就好比方仲永看了几本书就能作诗,这叫天分,但更多的人却需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来实现知识积累转化技能。


著名的清代大贪官和珅,也是一个科举落榜生,但是因为是满族,得祖上福荫承袭了个基层公务员,但是他能得以飞黄腾达,完全是本人有真才实学,他精通六国语言,擅长外交,对儒家经典理解颇有心得,以至于当机会到来的时候,其他人都在哀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和珅能对答上乾隆考校的论语典故,把握住了机遇。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句改命良方的流传中,命运风水祖荫而来,阴德虚无缥缈,善心种恶果之事也多见,都无法完全由自己把控,唯有读书是一件自己能付出多少努力就能得到多少回报的事情。


有些人碍于考运不济,没有能完成通过读书改变自己阶层的目的,但是这部分人通过读书得到了知识、见识和技能,树立了志向和观念,依旧能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比如李时珍、徐霞客、曹雪芹之流。


你说这类人很少,没错,从比例上和金榜题名的那些人相比,落榜生成名的人十不足一,机会很少,但是不读书,恐怕这点比例也都不存在了。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对于成功者,无非是做官发财,著书立说,青史留名,千古流芳。辛弃疾有一首《破阵子》中有这样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恐怕是当时天下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了。


但是自古以来,除了乱世和新政之初,打破固有格局和阶级的时候,能够成者王侯败者寇,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狭路相逢勇者胜,其余太平时代只要稍微延续长久一些,都会产生严重的阶级固化。


正如笔者其他几篇系列文章和上文几个章节分析的那样,很多事情,人无从选择,一个阶级的分水岭就能让人只能绝望地看着别人的背影。


当社会行业产生家族垄断的时候,最好的选择无非也就是能给那些企业担任高阶职位,然而就算是目前,要做企业高管,学历和能力还是第一位的重要因素。


社会行业被垄断,白手起家就只是个梦想,因为你能想到的所有社会行业都已经被大资产操作了。


搞艺术、创作、文艺这些也能成功,但是太依赖先天素质,天赋和形象,以及气运,这些领域得到成功的人相对于专业人数来说更少,说十万人里成就一个也不过分。


于是读书依旧是相对简单的一个选择,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也必然会继续延续下去。毕竟相比起国外很多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我们国家历史上一向排斥官僚体系家族化和党派化,给了普通人、寒门子弟更多的机会。


除了博取功名,获取知识,开拓眼界,读书最大的作用就是端正人的思想观念,树立志向,避开过失,寻找方向。通过读书学习,读书人追求“三不朽”的至高目标——立德、立言、立行,这是通过其他领域成功所达不到的。


有非常多的企业家,在事业成功某一个阶段后,不约而同地选择继续深造读书,提升自我,因为这些人更容易感觉到“瓶颈”。这个瓶颈往往不是知识量和专业技术,而是观念、理念和思路眼界的局限。而这其中很多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在进入瓶颈,但自己又没能找到突破口的,就会非常看重智囊,选择从幕僚机构获取思路和意见。甚至于求神问卜,调整风水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借助“智囊”。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句话是说,镜子可以让人端正自己的衣冠,将历史的兴衰成败当做镜子,可以懂得王朝国家兴亡的规律和原因,以他人为镜子,可以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不管是学史还是学人,总也脱离不开读书。


读书为什么能提升人的层次,这个在命理学中也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在紫微斗数中,所有的科甲星都是吉星,且名称多与文化读书才学有关,另外前文提过,太阳星代表了理智思考,太阴星代表了感受和情绪,那么我们看看紫微斗数中著名的科甲格局组合例如有太阳文昌的金殿传胪,太阴文曲的蟾宫折桂,巨日同宫又叫龙图入相,再如日照雷门、阳梁昌禄、明珠出海、月朗天门、日月并明、丹墀桂墀等等,可以发现,贵格中几乎三分之二都可以看到日月两星的身影。


当然,紫微斗数中的格局成格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必须佐以配合的辅星和吉星,并且无凶煞忌冲破,所以我们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到这里的规则。


情绪和思维是可以直接表现在学力上的,情绪控制好,且思维清晰,理解力强,辅以象征吉星的各种科甲星,代表环境和自我都适合将学力用于学业读书。


同时日月又代表父母,日月强旺吉星环绕,显然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家庭环境或者能有遇到名师的机缘。


另外日月又代表贵和富,这个逻辑就是非常简朴的辩证观念,情商高有学问考运好的那些人,当然能将思维和知识转化为财富地位。


所以在命理学中,读书就是最容易提升个人层次的方法。




学运的重要,半空折翅和绝地逆袭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前文中我具体描述了“学力”的组成结构,很多人会觉得难以接受,先天基础无法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特别是已经生育孩子的家庭,孩子的特性和能力值大部分都已经确定了,这东西没法改变,难道又要认命吗?


命是要认的,因为只有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下限和上限,我们才能在这个尺度中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来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报。


而且我们说命是根基,而运是枝干,是道路,即便起点不同,但是确实有不少人可以借助运势来抄近路,走捷径,甚至能比其他先天条件更优渥的人更早到达终点。


当然要定义人生目标的终点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的追求和理想都不同,所以这也是一个相对的目标。


前文中我们分析先天和后天因素的时候,就已经剖析了所谓的运势的特点——后天运势只能在先天框架下面产生影响力。


同时,运势又是人所有条件积累在某个阶段的综合运用程度。


例如,有一个家庭条件和自身能力素质非常好的孩子,兴趣广泛,成绩优秀,父母在学业上尊重他自己的爱好和选择,于是这个孩子选择了外国文学这个目标。


另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前者的孩子,选择了求学时间相对少一点的计算机专业。毕业时社会正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于是这个孩子顺利入职,当学习外国文学的孩子毕业的时候为找不到对口工作发愁时,学计算机的孩子已经成了企业骨干。


如果说人生的阶段目标是一个体面而优质的工作,那么显然是学计算机的孩子暂时领先了,我们可以理解成,这就是运势的力量。


你的积累能不能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发挥作用和优势,就是运势好坏的标准了。

那么我们将视线集中在求学阶段上,会发现学业上也有所谓的运势存在,这就是学运。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平时成绩马马虎虎,但是每次决定命运的大考都能超长发挥,反过来的也有,平时成绩数一数二,每到大考,要么生病了,要么发挥不佳,遇到的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题目,以至于功亏一篑。


或者是喜欢的专业,怎样都无法选择,选择的专业到自己毕业时就变成冷门专业,以至于到了高等教育阶段的时候,还得更换专业,或者重修新专业,不得不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学运不佳的表现,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让你落后于别人,即便你在后期能花费巨大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学业结构,但这时别人都已经跑在下一个路口上了。


很多人眼里,运势是虚无缥缈,捉摸不透的东西,但你要是按照我定义的运势含义来分析,那这个因果关系就会很清晰了。


学运不佳就是你在某些方面的积累不足,在考试前由于精神紧张生病,是自己的健康积累不足,精神焦虑影响发挥,实际上只是自己的知识点积累不足或者情绪调节能力不足。选错专业是你和你家人对社会发展动态认识不足以及对你自己个人能力的认识不足。


归根究底,都是因为积累不足导致在需要的时候无法用百分百的信心和手段去行动。如果这时候又不具备良好的抗挫折能力,那也会严重影响自信和学习心态。


我们管上面那些状况,学运不佳造成负面影响的状态,叫做半空折翅,意思是有高飞的能力但是因为积累方向错误或者蓄力不足无法发挥出来。


其中包括前文提到的各种状态,比如早恋、玩物丧志、排斥家庭等等,换个角度来看也是某种积累到了释放的阶段,如果这个积累释放的时间点正处在学业过程中,那就成了另一个影响学运的指标。


显然在这种时候,良性积累越多,运势就会越顺遂,比如一个很有道德感的孩子,在学习之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同时你还擅长奥数,还学了编程,那么他在遇到能够展示自我的机遇的时候,就如鱼得水,我们讲这种情况叫做“运势激发”,身边另一个孩子和他拥有同样的展示机会,但是没有这些积累,只能望洋兴叹。


同理,负面积累越多,也会遇到更多激发负面影响的机会。


占测命运的时候,人往往会问,我哪个运势比较好,哪个运势比较差?现在想一想,运势好,无非就是心想事成,每个机会都能把握住,这不就代表你的积累能够发挥作用吗?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在各方面都有雄厚的积累,理论上来说你就没有所谓的衰运了。


当然人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有积累资本,所以这时候人的层次和格局量能就决定了每个人积累的量级大小、深度和方向。


所谓学运的绝地逆袭,指前期学运不佳,成绩不好,但是后期厚积薄发,一飞冲天。这种事例很多,不少人在高一还是班级倒数的,但是到高考前已经排到前几名去了。


按照命理学的术语来解释,那就是衰运已退,进入旺运了,但是虚无缥缈的运势真的会让人突然改变意识形态,思维模式吗?


既然运势主要是积累的表现,那么欠缺积累的人会什么能逆袭呢?


这里其实要考虑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在这个阶段,别人进入了负面积累的激发状态,让出了前进空间;其二是,你的负面积累已经释放掉,从而开始一个新的积累过程。


命理上,一个起因会造成好几个时间节点上的阶段性结果。比如一个人有先天性心脏病,那么他在校体育成绩不好,不会选择体育相关的专业,不能选择高强度工作的企业,甚至过早地离开人世,这就是一个因缘在不同节点上造成数个结果。


可以将每一个结果的产生,视作一个命运能量释放完成,然后顺着这个释放的方向将命运推进到下一个阶段。


所以在学运的释放阶段,也一样会产生至少两种不同的能量方向,一个方向是被负面积累打击到一蹶不振,另一个方向则是让人看清事实,面对自我。


当然我们人生何其复杂,能够产生的方向肯定不只有两种,紫微斗数中将方向大致归纳成四种,称为“禄、权、科、忌”的四化能量,而每种四化能量配合不同的紫微斗数主星,又能产生出更多变化无穷的细节。


运势能量的积累,就是生活中一切对应的事件和细节的发生作用,甚至小到一个姓名,都能造成后期不同的释放模式。


比如笔者有个小学同学,名叫“范万”,这不是个好名字,谐音饭碗,而且脸上有个大号的紫色胎记,从入学开始,这个孩子就在别人的嘲笑中渡过,造成他极度压抑自闭且有攻击性的性格。


而另一个名叫“庄天晨”的孩子,名字大气磅礴,字形优美,字义也很不错,读音朗朗上口,就连老师都特别喜欢点名他回答问题,对这个学生印象深刻。


在人生里,如同姓名这样每一个细节基础,都是起因,这个因也必然会发生果,在孩童时代造就的比较常态化的因由,大致包括身高、相貌、名字、疾病、家庭、性格、习惯、父母视野、志向、特长、精力,这些基本条件是非常宽泛的,但是也正是它们构成了学运基础,也正是这些条件在促使人向哪些方面做积累。


于是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如果想人为干涉学运,就必须从上述方面去施加影响,哪里不足补哪里,及早处理,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即便基础不如别人,我们也可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顺遂的学运,甚至于让孩子成为龟兔赛跑中的赢家也并无不可。




把所有资源押注在孩子教育上的风险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上文提到,父母的视野、见识是影响孩子成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愿意付出一切去培养孩子,这种行为是值得尊敬的,但是也并不值得鼓励。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意外的突发事件打乱家长们原本的计划。


比如花费不菲,层层努力终于将孩子塞入民办小学,希望他能得到最优质的教育,结果毕业的时候成绩达不到预期,无法直升民办中学,只能被统筹到冷僻的公办中学。


比如花费巨资培训奥数,等孩子拿到获奖证书,突然取消了奥数比赛,禁止各类获奖证书作为升学条件。


比如孩子参加中考,录取分数线突然被提高很多。


于是这些父母发现,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投入等于完全没有回报,甚至说为了追求某些奖项还影响了其他学科,结果得不偿失。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全力培养孩子,花费数百万元出国留学,结果毕业回国后,只能拿到几千元月薪,光只是补上这个教育投入就需要孩子工作30年的收入。


除此之外,孩子求学途中厌学的、精神崩溃的、自杀的、遇到意外身故的事例也是比比皆是。


这种种的现象说明一个问题,人的命运并不是如大家期望的那样发展的,也因此造成了命理学存在的意义——趋吉避凶


我们在为孩子做选择的时候,是造成良性积累还是恶性积累,恐怕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来确知的,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抱有殷切的希望,都希望自己为孩子选择的是最合适的道路。


但是现实很残酷,有好命的,自然有命运不济的,作为普通人,没有能力预知未来,所以这又是一个无法给出通用性解决方案的话题。


其实建议还是有的,那就是别把所有的资源全部投入给孩子的教育。


按照笔者的经验,能将全部资源投资给孩子的家庭,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而且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父母这里可能本身就比较缺乏竞争力,事业平平,社会关系简单。


为了能让孩子摆脱自己遭遇的窘迫和压力,他们愿意用尽所有,只求孩子能远远超过自己。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教育目的是不纯的,也是不理智的,我们并没有权利要让孩子来承担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将资源全部堆在孩子身上,甚至全家六口人培养一个孩子,这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


首先,你们对自己的家庭不负责任,人生的目的并不只是一个孩子,牺牲自己家庭,亲属家庭的生活质量来押注一个孩子成才,这是赌博,一旦失败,影响的也是好几个家庭。


其次,孩子身上承担了不应有的压力,这也必将成为他人生中一个等待激活的负面积累。


第三,将本该由自己付出的努力转嫁在孩子身上,是逃避现实的行为,很不道德。


对孩子帮助最大的,难道不是努力让自己超越自我,提升阶层吗?你努力的越多,你孩子的起点越高,未来的道路也就越轻松顺畅。


当然,家长想提升自我,难度肯定比孩子要大,毕竟读书是提升层次最简单的方法了,大人限于条件,大部分不可能再全心投入到读书考试中去,这也是事实,但是对孩子的爱还不能让你鼓起勇气拼搏吗?


将所有期望押注在孩子身上,这不是爱,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暴自弃,而且通常这样的父母,往往自己并没有眼界和能力帮孩子选择一条最佳路线。


有不少工薪家庭,为孩子追求顶尖的教育资源,将大部分家庭收入投资在孩子学费、补习费、拓展费、游学费上,自己家庭紧衣缩食,几年过去,如果达到目标还好说,万一目标没实现呢?恐怕连后路都没法选了。


而同时期别的家长,孩子参加义务教育,省下的费用就投资了学区房,几年下来,孩子读书成绩好的,学区房就派上用处了,哪怕学习不好,至少也帮孩子投资出了一套房产,甚至可能房产价值还翻了倍。


真爱孩子,就要正确评估自己的价值以及孩子的能力上限。父母的影响对孩子的作用,前文已经说了很多,不再累述,希望读者明白,自己越强大,孩子越有强大起来的环境基础。别人只能一往无前,背水一战,而强大的你可能已经帮孩子铺好几条路了,让孩子未来走得轻松愉悦。


希望读者们能认同,规划好投入方向,让自己、家庭和孩子共同成长和进步,这才是最佳的选择,以身作则,不要让自己成为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对于成才的标准,并不是看一纸学历,而是要具备完善的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学以致用,能将知识转化为收益和身份,才德能配其位,不断努力提升自我和积累,这就是人才了,哪怕他一开始只能从事基础工作,未来也必然能焕发光彩,把握住运势和机遇。


作为父母也要提升自我能力和视野,减少孩子的压力,同时提供更多的资源,要让自己有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估孩子,为孩子选择出最佳路线保驾护航。




调整要尽早



【改命方之三】金榜题名?成才离你孩子有多远?

按照命理学实践中的大致归纳,孩子三岁前会完成基本的性格塑造,五岁前能完成习惯培养,入学前能挖掘特长,小学阶段确立基本观念,中学阶段完善三观。


所以已经有孩子的家长,如果要调整自己孩子的运势,一定要及早参与调整和评估。


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大体上能在三岁前就发现孩子属于急躁还是稳重性格,塑造的意思并不是将内向的人培养成外向的,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们的塑造手段属于微调和补充,比如性子急躁的孩子,那就要教会他做决定之前需要思考哪些东西,经过哪些步骤才能实施,性子沉稳内向的孩子,就要给予充分的引导和环境,鼓励他将想法说出来交流。


这个阶段同样是品德教育的阶段,遵守承诺、敬爱父母、礼貌待人、学会分享。溺爱缺少挫折教育会让孩子任性妄为,缺少关爱则会让孩子自闭以及缺少自信。


在孩子五岁前,基本的生活习惯其实已经建立了,紫微斗数中起运最晚就是六虚岁,进入人生第一个十年大限,此时孩子的影响已经不只是来自于父母,所以在五岁前,一定要完成最基本的习惯塑造。


孩子五岁前的习惯培养基本来自父母的监管,也有部分来自父母言传身教,如果父母是低头族,手机不离手,吃饭看电视,读书听音乐,这些不好的习惯都会被孩子学去。


另外生活作息、学习作息是否规律,能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能不能在阅读的时候思考和理解,能不能积极展现学习成果,这些关系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业成果。


在这个阶段孩子进入幼儿园,很多家庭已经开始提前开始语数英的幼儿教育和才艺培养了,在正式入学小学前,孩子在哪些科目上有特长,哪些科目能力不足其实已经可以看到了。在进入学校后就能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寻找好的老师帮助弥补不足。


至于是将时间精力用于弥补不足之处还是深化特长学科,我觉得小学阶段是可以同步进行的。


不少家长都知道,进入初中后基本上没有时间可以让孩子进修才艺,所以大多都会规划好时间,让孩子某项才艺在小学毕业前达到八级,甚至十级。


其实大多数人不论天赋,只要父母监管的好,都能达到至少八级的水平。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人学习才艺获取的等级证书,除去能用于升学择校的那部分,在未来生活里只能用于自娱自乐,很少有真正从事这些才艺事业的人。


如果孩子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那么培养才艺是拓展孩子积累范围的很好途径,但是对于学力匮乏的孩子,才艺培训挤占掉主课培训时间是不智的,除非他真的在某个方面有过人的特长,那么对于学力弱的孩子来说,这项特长就可能帮助他在未来降低求学难度,甚至作为终身事业。


在小学阶段,孩子处于一个小型的社会体系之中,有作为管理者的老师、家长、班干部,有同阶层的同学,也有自己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承担某些管理职能。


有些孩子怕麻烦,不愿意担任班干部,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已经在第一大限,也就是人的命宫环境里,这第一个十年,相当于人生的缩影,所以如果有可能争取,请让孩子积极参与管理工作,并且要有动力追求成绩和荣誉。


第一大限的成果,也可以视为未来人生成果的部分缩影。


并不是说在第一大限担任学校职位的人,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因为后期还会有运势干涉,如上一章节提到的“半空折翅”。但是能在第一大限积极进取的孩子,也必然会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未来的人生,且早早锻炼了管理能力,并且积累了自己的资本,提升了自我价值,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很多孩子甚至是因为承担了干部荣誉,才不愿意让自己的学习成绩落后于人,这也是一种激励的因素。


小学阶段的孩子处在树立理想和观念的时期,家长在这个阶段要经常和孩子沟通讨论各行各业的优缺点,工作性质和内容,让孩子建立起较为基本的价值观,教孩子学会交换和拒绝,教育孩子付出和回报的道理。


在这个阶段,除非脱离家庭,寄宿或者寄居在别处转嫁父母宫职能,否则孩子已经建立的习惯基本上无法改变了,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不好的习惯,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孩子寄居到优质家庭中去调整。


很多家长到中考时才发现孩子身上的陋习,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初中后,孩子们陆续进入第二大限,经历青春期,逆反期环境的力量已经绝对大于家庭,所以选择好的学习环境最为关键,不一定是那些只看成绩的名校,至少是学风严谨,管理严格,学生素质统一的学校或者班级。


初中基本完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也就代表人基本定型了,这个阶段可能也是能施加调整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此之后,想要调整什么都无异于脱胎换骨的难度了。


而脱胎换骨,都伴随着巨大的损失和挫折,每一个损失和挫折,又意味着孩子可能因此和别人拉开差距。


所以,调整请尽早开始,给家长们的时间并不多。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有的人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家长满足好孩子需求,提供协助,孩子未来过得如何,都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选择,父母能帮就帮,帮不了也没办法,只能孩子自己承担。


有的人认为,只要孩子平安无灾,孝顺懂事,普普通通过完一生就够了。


有的人认为,孩子一定要超过自己,功成名就。


家长们的教育观会影响孩子的未来,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说穿了,孩子未来如何,父母两眼一闭什么也看不到了,所以很多家长并不在意孩子的教育,反而认为应该为自己而活,享受自己的人生,对孩子教育基本保持放养态度,走到哪儿算哪儿。


其实这也没有错,教育的目的取决于家长们的观念,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从命理学角度来分析,家长观念的区别,正是造成家族传承不同的原因,更通俗的讲,就是“祖荫”。


有的人已经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就有了家族责任感,他们或者留给子孙一笔物质财富,或者留给子孙一笔精神财富,或者给子孙一个优质的基因,并以此为目标努力,他的行为会垂象在子孙的命局上,抛开实际的传承不说,光是这些积极的行动所造就的类象,就已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


在和平时代,家族的传承尤为重要,是子孙起点的基础,贫困山区世代务农,每一代都在延续上一代的模式和观念,结果代代都穷得叮当响,可能穷着穷着就穷没了,而有勇气走出去或者转变观念的第一个人才有了改变后代格局的可能性。


祖荫并不只是说上一代人留下多少资产,而是这种打破固定格局的勇气和努力,这一走一变,风水环境改变了,际遇改变了,人脉改变了,视野改变了,于是也产生了改变子孙命局的契机。


教育后代的目的,就是改变家族不好的传承;而教育的意义则是延续保留家族优良的传承。


有人说养儿防老,付出二十年的时间、精力、财富养育一个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只是为了养老,那么这个投资回报是不平衡的,养大孩子买套房子在普通二三线城市就要投入至少五百万元了,这笔钱用于自己养老绝对绰绰有余了。


没有目的和意义,那真的不值得去生育,还不如自己开开心心随心所欲,因为说不定养出个不肖子孙,败家子,那还不得糟心一辈子。


如果你读到这里发现自己并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那我在这里帮你们明确一下,教育子孙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建立一个能长盛不衰,传承不尽的家族。


让后世子孙能享受前人努力的成果,同时壮大这份积累。


那么你可能就是一个千年家族的创始者,这也算是一种人生追求吧。


这个责任太大,有的人会觉得不可想象,无从着手,如果你同意笔者的观点,那就至少将这篇文章传承下去,让你的孩子懂的教育的意义,给你的孩子建立一个人生的目标吧。


如果你自己有其他人生目标,不赞同笔者的观点,我也会对你的目标报以敬意,观念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为目标付出努力的人都值得尊敬。


不过既然养育了后代,就要担负起为人父母这个责任,掌握教育方法,为孩子铺平道路,所以这篇文章多少还是有用处的。




祝愿您的孩子未来求学之类一帆风顺,人尽其才,前程似锦,金榜题名。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0条评论